□本报记者 徐琳/文 叶敏/摄
金秋时节,衢州市衢江区莲花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里瓜果飘香,游客络绎不绝,甚是热闹。“两三年前,我们还不敢想象会有这么多游客来玩。”村民说,以前像生活在猪圈里,又脏又臭,现在像生活在花园里,气净水清。”
村民的话道出了衢江区畜牧业转型发展后出现的变化。作为全省的生猪饲养大县(市、区),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所有人,畜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三年来,衢江区在“五水共治”中大力开展畜牧污染治理,生猪养殖从“脏乱差”变成“绿富美”,谱写了一曲新的田园牧歌。
废料变肥料,治污有妙招
猪倌再也不是臭烘烘的工作,猪棚也不再是脏乱差,猪全身都是宝,现在连猪粪都能变成钱啦,我这个养殖场等到绿化全部做好,看上去不比公园差!
——欣祥生物养殖场场主毛珠祥
欣祥生物养殖场位于衢江区莲花镇朱杨村一处远离村庄的小山坡上,存栏生猪3600头。从远处望去,白墙黑瓦,煞是好看,如果不是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沼气味,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个养猪场。
走遍“欣祥”,闻不到浓烈的异味,也看不到排出的污水。“猪舍里使用了除臭生物菌剂,能基本消除畜禽排泄物中氨气、吲哚、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臭味明显减少了。”毛珠祥说,“我们采用本位发酵床和异位发酵床两种方法治污,所以养殖场里很干净。”
毛珠祥口中的本位发酵床就是在猪栏里铺设一层厚厚的谷壳、木屑,猪粪、猪尿会留在猪栏里并经过发酵变废为宝,实现零排放,“垫料里添加了光合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既能抑制和杀灭大肠杆菌等致病菌,也能把生猪排泄物分解和转化为有机肥。”
据毛珠祥介绍,占地1200平方米的异位发酵床两周前刚投入使用,未铺设本位发酵床的猪舍,通过排污管道将猪尿、猪粪统一收集到储存池,经过搅拌、发酵,然后喷洒到异位发酵床上。“这个发酵床约有2000立方米垫料,3年后,猪的排泄物就能成为有机肥,目前市场价每吨700元,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毛珠祥说,“虽然治污设备一次性投入较多,但省人工、零排放,还有收入,对养殖户来说的确是桩一劳永逸的好事。”他还告诉记者,目前,养殖场正在向创建美丽牧场的目标迈进。
利用生物技术实现生态化养殖,仅是衢江区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的举措之一,该区还采用了工业化和生态化两种模式治理生猪养殖污染。自2013年开展生猪养殖整规、倒逼产业转型以来,至目前,全区基本实现了禁养区、行政村村庄内养殖场的全面关停退养,生猪年饲养量已从当初的200多万头减至36万头以内,污水直排现象已在衢江大地消失。
养猪改养菇,转型尝甜头
我是个养猪的,以前从来没想过要种菇,区里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起了猪肚菇,没想到效益这么好。
——翔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云龙
(上接第1版)
樟潭街道一个小山坡的山脚下是翔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养殖区,山顶上是食用菌种植区,该公司由原来的翔龙生猪养殖场升级而来。“2012年,我申请到6000平方米土地使用指标,准备建猪舍,扩大养猪规模,猪舍还没建,便赶上了‘五水共治’,政府引导养殖场转型,于是,我就在这些土地上建起了菇棚,发展食用菌生产。”黄云龙笑称自己的转型是一个美丽的意外。如今,黄云龙投入1600多万建起了现代化菇房,从培养料的制袋、高温灭菌,到接种、发菌、出菇,都在这里完成,并实现了智能化生产。
“这种杯状的,是‘猪肚菇’。”在食用菌种植区培育房,5万只栽培袋整齐列队。黄云龙采下一朵“猪肚菇”说:“一袋菇能出五六批次鲜菇,平均每朵重50克,最大的有350克。市场上每公斤可以卖到50元,这几天平均一天可采100公斤,销往北京、杭州、成都等地,元旦是高峰期,每天能外销1000公斤。”
从单纯养猪向多种经营转型,推广以菌换猪、以菜换猪、以药(中药村)换猪等,是衢江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区养殖用房改为来料加工用房5.52万平方米、改菇房2.45万平方米、改菜棚39.9万平方米、改药园2.45万平方米、改民宿0.58万平方米。曾经的养猪大县(市、区)已开始华丽转身。
猪棚变民宿,增收开新路
家家户户养猪,导致村庄环境变差,由此产生的村民之间的矛盾也难以调和,作为村支书,我深感“压力山大”,生猪退养后,矛盾少了,环境好了,村民的幸福感都提升了。
——杜泽镇明果村党支部书记郑银富
从杜泽镇镇区中心拐进一条小道,沿着盘山公路行驶约半小时,便来到位于山坳里的明果村。早已等候在村委会门口的村党支部书记郑银富,带着我们从村口往里参观。目光所及之处,溪水清澈、绿树成荫,农家小院里蔬菜、鲜花点缀其中,俨然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青草味和泥土芬芳,令人忍不住想深吸几口。“别看现在环境这么好,如果你两年前来这里,估计1分钟都不想待!”据郑银富介绍,明果村共380户,曾经有132户养猪,占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强,高峰时,全村能繁母猪超过1000头,“那时溪水全部被污染,村口两条小溪的汇流处,猪粪、污泥积了1米多。”明果村位于铜山源水库上游,污水还流入水库,水质受到严重影响。
2014年5月,明果村开始整治生猪养殖污染,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拆除了猪棚1.6万平方米。整治效果立竿见影,村里环境变好了,铜山源水库的水质也从劣五类升到了二类。
猪不养了,村民增收如何解决?郑银富已给村里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好了路子——发展休闲观光产业。杜凤英是第一批走发展休闲观光产业之路的养殖户,她把家里的猪舍改成民宿,挂上了“唐武客栈”的牌子。“从去年‘五一’到现在,平均每个月收入1万多元。”目前,明果村已办起5家民宿,80余个床位,吸引了衢州、杭州、上海等地的游客。
在衢江,像明果村那样从生猪养殖转型发展休闲农业的不在少数。地处衢江现代农业园区的西山下村,曾经是年存栏生猪8000多头的重点畜牧村,如今,西山下村已不见猪,随着农业园区升级为4A景区,村里已办起4户农家乐和两家民宿;衢商阮国宏投资2.7亿元打造集奶牛养殖、鲜奶加工、休闲于一体的风情小镇……在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中,衢江区引导2000余户生猪养殖户通过办家庭农场、开民宿等,发展休闲旅游业,开辟新的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