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俞霙
作为丽水区域公共品牌,“丽水山耕”早已搭上农旅融合的快车,目前,该品牌已完成土蜂蜜、白花菇、黑木耳、杨梅等122个旅游地商品的研发工作。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今年8月,“丽水山耕”实现旅游地商品销售额约3.7亿元。
在景宁,一个占地420平方米,投资190万元建设的“农旅产品展销中心”9月底已竣工,今后,它将作为集旅游地商品销售、品牌推广、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平台,展示景宁形象。
……
面对旅游地商品的广阔市场,丽水生态精品农产品正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潜力,一场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的“淬火”之战正在丽水大地上打响。
区域公共品牌勇当领路先锋
作为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的地级市区域公共品牌,“丽水山耕”品牌在实现传统初级农产品向生态精品农产品的转变后,又有了新的定位:在生态精品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上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今年7月,丽水市委、市政府下发《丽水市加快推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明确,到2018年,丽水将累计培育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和转化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各600个,其中“丽水山耕”合作主体200个、实现销售额15亿元。
9月30日,记者在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陈列室里看到,精选自丽水各地的蜂蜜、木耳、红茶、香肠、稻米等农产品披上了“旅游地商品”新包装。素雅精致的礼盒,颠覆了农产品的传统形象,让人眼前一亮。
“让农产品‘变漂亮、变精致’是丽水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地商品的重要手段之一。”据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志龙介绍,“丽水山耕”旗下农产品围绕人文历史、情怀乡愁、生态风物等十大主题进行产品设计与研发。“有品质才能赢得顾客掌声,‘丽水山耕’遵循‘基地直供、检测准入、全程追溯’的管理原则,保障每一个生态精品农产品都是安全、放心的,具备升级为旅游地商品的基础。”刘志龙说。
“丽水山耕”还开创了农旅产品营销新模式。在这家公司的一楼大厅,记者看到一台2.1米高、2米宽的“移动智能商店”,里面摆满各种包装精美的丽水旅游地商品,消费者只要直接投币或刷卡就可以实现自助购物,或是选择“配送到家”。此外,后台管理系统还可以整合“丽水山耕”销售数据,根据销售情况,指导农民发展生产。“公司将在旅游景点、服务中心、农家乐综合体、宾馆酒店等地安装了20台这样的机器,方便游客随时下单。”刘志龙说。
记者从丽水市农业局了解到,丽水市政府对市级农产品旅游地商品及生产经营主体的认证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市级农产品旅游地生产经营主体除了必须具有一定规模、良好企业品牌、实行追溯管理外,还必须具备电子商务营销能力,且能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旅游地商品壮大“美丽经济”
“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将更多的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是打开‘两山’通道,实现主客共享,提升农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在丽水市委书记史济锡看来,丽水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培育出的生态精品农产品,理应成为物有所值且具有高附加值的商品。
龙泉市科远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将铁皮石斛制作成盆景,每个盆景售价高达300-500元,利润比卖石斛原枝高3倍。传统的种植基地改造成开放式的采摘参观基地后,旺季时游客量每月达两三千人。
今年国庆节,云和县石塘镇的“朱村茶街”开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把这个充满茶香的村庄挤得水泄不通。“朱村种茶的农户有3000多户,现在,村民以农旅融合为契机,发展茶园观光产业,增收之路越走越宽。”石塘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景宁县东坑镇桃源葡萄精品园位于通往大漈景区的必经之路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葡萄园聚集了人气。除了采摘、品尝葡萄,园区还设立了嬉水池、廊桥、休闲长廊等景观,让游客在这里感受浓浓的乡村气息。葡萄园负责人雷李青告诉记者,今年葡萄园产值达105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年收入达7万元。“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联姻后,效益直线上升了。”
如今,像朱村、桃源葡萄园这样借助农旅融合收获“美丽经济”的,在丽水不胜枚举。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丽水市经营主体的休闲农业收入达2.48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达8005万元,接待游客246万人次,带动10264户农户增收。
丽水还通过举办中国(松阳)茶商大会、中国(龙泉)灵芝节、处州白莲文化节、云和开犁节和遂昌劝农节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农事节庆,开拓了越来越广阔的旅游地商品市场空间,为丽水带来更多的金山银山。
农产品商品化助力转型升级
丽水市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蔡敏华认为,推动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的关键在于找准游客对旅游商品的关注点。“游客购物时关注点往往集中在有地方特色、品质优异、价格合适、包装精美的旅游地商品上,尤其喜爱农副产品。”蔡敏华说。
近几年,浙江天和农业集团把食用菌销售重心从国改市场转向国内市场。“食用菌国内销售额已连续三年成倍增长,预计今年可达9000万元。”该企业负责人汪光昆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市场对高品质食用菌的需求已超过国外,优质食用菌对于国内游客很有吸引力。
记者在位于龙泉市区的“特色中国·龙泉馆”看到,产自当地的甜橘柚、红心猕猴桃被穿上了精致的外衣,印上了卡通手绘图案,显得十分高大上。“前年,1万多公斤猕猴桃滞销,今年通过形象包装和推广,当年产的猕猴桃早已销售一空。”该馆总经理叶绍波告诉记者,过去每公斤卖20多元的猕猴桃,现在卖到了52元,原来论斤卖,现在按品质和大小细分后,论个卖。
在丽水市农业局局长姜波眼中,将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绝非单纯地“改换包装”,重要的是在转化过程中,全力促进丽水农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具有丽水特色的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市打造出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农产品旅游地商品生产经营主体。同时,实施最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机制,提高农产品旅游地商品产业化水平,推进创新创意开发,健全营销体系,打造更具含金量的‘丽水山耕’区域公共品牌,以此体现丽水生态精品农业整体水平。”姜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