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从“探路子”到“先行区”

——浙江农业“两区”建设综述(上)

  □本报记者 陈小平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7年来,浙江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2010年作出的建设农业“两区”的决策部署,上下一盘棋,前后一张图,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农业“两区”在浙江大地生根、开花,并实现了从“为现代农业发展探路子”到成为“引领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的提升,在浙江农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守住方寸地,农业谱新篇
  浙江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两分田,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支撑要素之一的耕地资源十分有限。随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农争地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城市周边的耕地,不断被工业等其他产业占用。明天到哪里去发展农业?这个忧虑曾一度萦绕在很多农业人的心头。
  2010年,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农业“两区”建设的时间表和任务书明确:到2018年,全省建成8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用5年左右时间,全省建成10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以上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以上特色农业精品园。
  为有力、有序地推进农业“两区”建设,2010年以来,省政府连续六年召开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明确提出要把“两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主载体、主战场。根据省里统一部署,各地迅速行动,农业“两区”建设的热潮迅速在浙江大地掀起。
  截至2016年6月,全省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680个、面积733.3万亩,有望提前一年完成800万亩的目标;累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0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11个,现代农业园区总数818个,面积516.5万亩,圆满完成目标。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新建和修复排灌渠道1.6万公里、机耕路1万公里;现代农业园区累计建成设施农业87.5万亩、采用喷滴灌的面积63.2万亩、机耕路1.5万公里,“两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业“两区”建设的实践表明,各地出色地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贯彻在推进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行动中,落实到浙江田野上,回答了“在哪里发展农业”的问题。
培育新主体,后继有强手
  在东阳市六石街道,“80后”姑娘王美君已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好手。两年前,当大学刚毕业的王美君要投入大量资金买农机种田时,其父亲王继芳觉得女儿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在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后,王继芳觉得是他自己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如今,他当起了甩手掌柜,承包的150亩农田全部交由女儿打理。
  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大虹桥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浙江华金康粮油工贸有限公司,得益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自有基地面积从原来的100多亩扩大到4229亩,订单面积达2万余亩。规模扩大后,生产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植保,农业机械有了用武之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大大提高。2015年,公司销售额由2010年的4.6亿元增至近10亿元。公司负责人说,是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给他们发展带来了机遇。
  长兴县和平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设立在该镇的农业综合园区内,服务中心的大厅里,农技咨询、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经管理、农机水利气象等服务一应俱全,还配备了电脑、农产品检测等设备。“服务中心是一个真正服务我们的平台,日常生产中遇到问题都可以找他们解决,很方便,很管用。”和平镇水蜜桃种植大户陈小究说。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自开展农业“两区”建设以来,我省坚持把生产经营、服务推广等新型主体培育作为“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陆续出台扶持政策,将其做大做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5000多名大学毕业生在农业“两区”创业创新;“两区”内建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109个,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57家、家庭农场36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759家,拥有县级以上品牌农产品991个。
  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涌现和服务支撑体系的完善提升,不仅有效破解了农业发展后继乏人的问题,还为农业现代化建立了一支懂技术、会管理、敢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回答了“谁来发展农业”的问题。
结构更优化,融合促发展
  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榨菜鲜头,在余姚市却创出了超过17亿元的年产值,带动生产加工农户6万余户。依托榨菜生产加工技术,该市榨菜加工企业开发了萝卜、酸菜、刀豆、海带、竹笋等30多种菜品,形成了从原料配给、机械加工,到物流运输、包装印刷等一条完整的酱菜产业链,展示出“长链善舞”的威力,成为省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之一。
  德清县充分利用农业“两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把农业“两区”当做景区来建设,深入挖掘农业休闲、养生、教育等功能,培育了以莫干山省级现代林业综合区为核心的西部山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以湘溪现代农业综合区“浙北精品中药谷”为核心的中部平原休闲农业与健康养生示范区,以新港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为中心的东部水乡休闲观光示范区,目前全县已建成县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159家。
  位于嘉兴市南湖区七星镇湘家荡的浙江新理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走的是“高颜值”路线,它的颜值不仅来自公司基地里各式各样养眼的瓜果蔬菜,还来自“高大上”的产业链条。作为省级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基地,基地里建有精品果蔬生态园节能利用配套项目、太阳能集中供热温室大棚示范项目、农业休闲观光长廊,以及蔬菜清洗、分拣、包装和全自动操作流水线等配套设施,其先进的生产设施和现代化的生产过程让人眼前一亮。
  随着农业“两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多功能开发、全产业链拓展等发展模式在浙江遍地开花。园区里完善的基础设施、规模化的产业布局、强有力的生产技术支撑,为产业的结构优化、环节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省农业“两区”内已有省级示范性全产业链29条,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诞生了一大批区域布局合理、块状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集群,有效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回答了“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的问题。
  七年努力,梦想正在实现。农业“两区”建设不仅开创了浙江农业发展的全新局面,更重要的是,它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走出了路子,为浙江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