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自从建了育秧中心,再也不怕遇到低温阴雨天了。”龙游县明水种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明水日前对记者说。2014年,他依靠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水稻产业提升项目的85万元扶持资金,建起1000平方米的育秧中心。“以前在小育秧棚里育秧,烂秧情况时有发生,育秧中心建成后,秧苗存活率大大提高,育的秧苗在供合作社2000多亩耕地使用的同时,还提供给周边的散户。”
龙游李煜种粮专业合作社,依靠中央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建立的烘干中心,每天能烘干稻谷80多吨。“以前一到收割季节,稻谷的晾晒就成了种粮大户的烦心事,由于场地有限,只能分批收割,要是碰上连续雨天损失就大了。后来,我们利用95万元的补助资金,建起了烘干中心,烘干稻谷效率高又方便。”合作社负责人李正泉告诉记者,烘干中心不仅能满足合作社1000亩水田的稻谷烘干需要,还承接了9个种粮大户的稻谷烘干业务。
王明水和李正泉是我省实施水稻产业提升项目的受惠者。2012年以来,我省利用中央和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连续实施水稻产业提升项目,每年投入资金2亿多元,重点支持生产主体建设育秧中心、烘干中心等。至目前,全省新建水稻育供秧中心498个、烘干中心583家。
我省按照财政部、农业部的部署,将中央农业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种粮直补等资金整合为农业支持保持补贴,重点用于耕地保护和推进规模化种粮。同时按照“大户搞直补,散户补服务”的方式,将省级种粮大户直补和水稻机插、油菜机收、农作物统防统治、水稻集中育秧等各类补贴,归并为规模种粮补贴,并出台了旱粮补贴政策和种粮大户贷款贴息政策。仅今年至目前,就已发放补贴资金19亿多元。在补贴政策的激励和项目的支撑下,我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15年种植面积达1916.8万亩,创6年来新高。今年早稻平均亩产达到426公斤,比历史最高亩产高8公斤,居全国第一。
据省农业厅计财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对现有支农政策进行全面梳理、统筹优化和系统性重构,根据政策实施期限、政策目标、资金用途等,按照提升、调整、取消、归并、转换的要求,将归口省农业厅管理的50多个专项,整合归并为现代农业发展1个专项,基本形成了粮食生产、畜牧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化与现代种业、现代农业提升发展等6大重点支持方向、10项具体政策,初步建立起符合我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支农政策体系。
为提高农业项目资金实施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我省还按照全程绩效、全程监管的理念,建立健全了以绩效为导向、全过程监管的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监督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我省从加强源头管理出发,修改完善了《财政农业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强化项目库的指导、约束作用和动态监管;同时,修订和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形成“事前绩效目标管理,事中绩效跟踪,事后绩效评价”的全程绩效管理体系,对重点项目开展财政支农项目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政策评估,建立市县自评、省级抽评和第三方中介机构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