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

6年艰辛,换来芙蓉花开万亩

——金华市农科院王凌云和水生蔬菜的故事

  □见习记者 李军
人 物 速 写
  王凌云,男,1984年1月出生,现在金华市农科院蔬菜所工作。自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王凌云一直致力于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技术的提升。他跟随团队自主选育的“金芙蓉1号”“东河早藕”“浙茭3号”等莲藕、茭白新品种,推广面积已超过百万亩。此外,他还引进推广国内水生蔬菜新品种20余个,研发推广水生蔬菜无公害栽培、设施栽培、水旱轮作等新技术新模式9项,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作为金华市农科院水生蔬菜创新团队中的一员,王凌云的大部分时间都和同事一起“泡”在田间做实验,只为选育出更多适应市场、能给农民带来更大效益的水生蔬菜新品种。
  今年33岁的王凌云,鼻梁上架着一副已略显磨损的眼镜,黝黑的脸庞透着几分科研人员固有的执着。“农业科研工作讲究‘慢工’出细活,若要出成果,更需要岁月的积累——‘打底子’。就拿‘金芙蓉1号’籽莲品种的选育研发过程来说,从2005年选出一棵好苗,到2011年通过品种审定,整整耗时6年。”谈起农业科研的艰辛,王凌云深有体会。
  “2009年,我参加工作,中途加入了选育‘金芙蓉1号’的工作。”王凌云说,人工授粉是育种的常规环节。光照强、温度高,会造成花粉水分散失而失去活力,因此,人工授粉必须在光照强度弱时完成。为此,凌晨5点,王凌云就和他的同事们早早起床赶往试验基地。“为防止虫子钻入花朵产生自然授粉,人工授粉的前一个晚上,我们需要对准备授粉的花朵进行逐一套袋。此外,人工授粉时,需要非常细致地操作,我平均一个上午只能授粉20朵荷花。不但如此,人工授粉的莲篷空壳率还很高,这是我们目前迫需解决的难题。”王凌云说,授粉成功后,他和同事每年还要从上千份杂交植株中筛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供第二年继续进行实验,这个工作量也非常大。“除了产量高、鲜食品质好,你看,这些‘金芙蓉1号’的花朵花色格外艳丽鲜红,观赏价值高,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他指着实验田的荷花告诉记者,目前,“金芙蓉1号”在省内的种植规模已达上万亩,种植面积还在继续扩大,覆盖范围已延伸到广西、福建、江西等多个省份。“虽说‘金芙蓉1号’总体表现不错,但其莲蓬偏小。为进一步选出更优的品种,现在正尝试将‘金芙蓉1号’与从福建引进的子莲新品种‘建选17’进行杂交、筛选。”王凌云说。
  育种工作虽然非常艰苦,但看着一个个水生蔬菜新品种逐步得到认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王凌云对此感到自豪。“我是学农出身,会一步一个脚印在这条路上坚守下去,为水生蔬菜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尽自己的一份力。”他如是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