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唐豪 通讯员 徐仙娥
9月1日,副省长孙景淼在省农业厅调研时强调,要切实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手抓农业生产主体培育,一手抓农业服务队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富有特色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云和县,近几年来,围绕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拓宽增收渠道的目标,以农民培训为抓手,大力打造“云和师傅”品牌,培育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和“云和师傅”,有力地推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云和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得到省农业厅厅长林健东的充分肯定。近日,记者前往云和,实地探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变化。
量身定制,因材施教农民在家门口学得专长
云和县石塘镇泉溪村村民原先以栽培食用菌为主,但效益一直不温不火。云和县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办公室(以下简称农训办)等部门根据这一实际和村里的生态条件,引导该村发展茶叶生产,并邀请县农业局有关专家到该村开展专项培训,从茶树良种选择、先进茶叶种植技术应用等方面入手,为村民传授知识。
经过数年的努力,如今茶产业已成为泉溪村主导产业。“现在村民80%的经济收入来自茶叶,去年全村茶叶销售额达70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8万元。”泉溪村茶叶种植大户高昌波说。
以木制玩具生产、食用菌栽培等为主导产业的白龙山街道高胥村,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前些年村民收入并不多。2015年,“云和师傅”李海荣在高胥村成立了高胥农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木制玩具、香菇、木耳等当地特色产品。根据这一实际,云和县农训办在高胥村建立了电子商务培训中心,理论培训老师从外地聘请,实践培训则由李海荣负责,培训费用全免。
“刚开始,村里只有10多户做‘淘宝’,效益也不是很理想。经过一年的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现在,全村有70多户开起了淘宝店。”李海荣告诉记者,“今年截至8月底,高胥村已实现网上销售额5000多万元,预计全年能超过1亿元。”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云和县农训办制定了不同的培训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做成一点,带动一片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充分发挥已培育成型的“云和师傅”的示范带动作用,是云和县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抓手。针对当地低收入农户的不同情况,县里组织“云和师傅”为他们提供“送技术、送种苗、送岗位、送资金、送服务”等“五送”帮扶。
“2008年前,我在玩具厂打工,当时一年收入3万元左右。”云和县崇头镇三望栏村中药材种植户许新昌告诉记者,“后来,通过培训,并在‘云和师傅’李正凯‘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下转行种植中药材,现在一年收入有四五十万元哩!”
云和县元和街道竹坑村村民李春明,原先是一位贫困农户。现在,他在“云和师傅”李正凯的帮助下,到正凯中药材合作社就业,月收入达2200-2300元。
在位于该县崇头镇下垟村的崇云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创建点内,养鱼大户廖明林正忙着照顾池塘里的鱼苗,喂食、鱼苗健康抽检、鱼苗生长状况记录……忙得不亦乐乎,作为“云和师傅”,廖明林以半价或免费的形式,送给由他带动的6户养鱼户30万尾鱼苗,并通过现场教学,指导养鱼户开展科学养鱼。
“我也是农民培训的受益者,从当初的几亩池塘,发展到如今1500亩的规模鱼苗培育基地,现在,县里推广‘百师扶贫助千家’活动,作为‘云和师傅’,我责无旁贷。”廖明林说。
这些具有一技之长的“云和师傅”,不仅对当地农民转移就业起到了推动作用,还通过对那些有一定产业基础但缺少技术的农户进行面对面的培训,推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农民在家门口赢得口碑
“我们围绕农民培训、异地开发、人才培育、农民转移就业等四方面展开工作,其中,‘云和师傅’是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最有特色的成果,我们将其作为县里农业专业技能人才的品牌来打造。”云和县农训办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
根据该县的相关管理办法,“云和师傅”是指具有云和县户籍、经培训考试获得技师以上职称且会经营的技术型劳动者,他们持有县政府核发的《云和师傅》证书。持证的“云和师傅”需在每年的8月9日“云和师傅节”那天返回当地参加为期5-7天的培训,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及技术水平。
为不断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该县每年安排1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和“云和师傅”培育,并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县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办公室,以“云和师傅”培训学校、云和县职技校等5所学校作为主要培育基地,聘请42名各行各业的专家常年担任培训教师,每年还不定期地邀请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授、专家,系统教授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
截至目前,云和县共培育持证“云和师傅”510名、新型职业农民860名;开展各类农业技能培训109期,10186人(次)接受培训,培训范围涉及茶叶、电商、食用菌、中药材、社会服务等领域。在“云和师傅”的引领示范下,全县有1.46万名农民从事异地开发,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市、区),年经济收入超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