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费明锋是湖州明锋湖羊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两年前,他受益于当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系统学习了畜牧生态养殖技术,有力提升了湖羊养殖水平。如今,他领办的合作社经营得风生水起,去年产值达500万元,还被认定为农民田间学校,承担起当地湖羊养殖实践技能培训任务。目前,湖州市像费明锋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已有5300多名。
湖州市新型农民职业培育工作是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新型农民职业培育的缩影。9月21日,全省新型农民职业培育现场推进会在湖州召开,省农业厅厅长林健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江文胜到会指导。
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我省已初步构建起体现浙江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全省有各级农广校或农业教育培训中心80个,各类实训基地56个。
林健东指出,农业要实现现代化,根本在于农民的现化化。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举措,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推进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时期,我省要全面建立和实施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初、中、高“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着力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0年,全省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5万人以上。
林健东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要明确培育对象,各地要加快掌握培育对象的产业规模、从业年限、技能水平、培训需求、政策要求等信息,建立档案,制定分年、分批培育计划;要完善培育体系,要在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和县级农民学校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农民田间学校,形成上下贯通的“四级”教育培训体系;要创新培育模式,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路和方式,推动形成计划管理、培训执行、农民参与、绩效评价相衔接的培育模式,实现从培训到培育、从办班到育人、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和提升;要健全培育制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的创设力度,创新创业就业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从源头抓起,以加强职业教育为重点,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后备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