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杨凌紫 文\摄
人物简介
杨长登,研究员,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育种新技术研究组责任专家,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水稻专业组组长,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工程重点资助人选,2004年、2006年分获农业部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主持或参与选育新品种24个;他带领团队选育的“中早39”两次刷新浙江早稻单产纪录。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浙江早稻新的高产纪录:诸暨市山下湖镇康苗粮食专业合作社的百亩高产创建示范田,创下了早稻百亩方平均亩产713.84公斤和攻关田单产747.85公斤的新纪录,夺得“浙江农业之最”。“今年早稻产量这么好,除了气候条件有利外,品种好是关键。”该合作社负责人詹康生说,今年他们选用的是超级稻品种——“中早39”,产量普遍高于其他品种。
更可喜的是,得益于“中早39”的稳产高产优势,今年我省早稻平均亩产达426公斤,超过历史最高亩产8公斤,并且比全国平均亩产多37公斤,居全国第一。目前“中早39”已成为我省推广应用面积最大的品种,占全省早稻面积约40%,为刷新早稻单产纪录奠定了基础。
为早稻高产立下汗马功劳的“中早39”,是杨长登和其团队选育出的早稻明星品种。1986年,杨长登从原浙江农大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30多年来,杨长登一直从事水稻育种。当记者问起水稻育种是否辛劳时,他连连摆手:“育种就像培养自己的孩子,看着一个个选育出的好品种,内心就会感无比快乐,平时的劳累早忘得一干二净了。”
每一个良种选育的背后都有着不寻常的故事。2000年,杨长登选育出的“中组1号”水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但在推广的第三个年头里“中组1号”爆发了稻瘟病,导致部分地区水稻绝收。当时,杨长登十分失望,同时也促使他下决心要选出抗稻瘟病的水稻良种。
2002年,杨长登带领团队开始研究水稻抗病基因的机理,同时应用新技术选育多抗水稻新品种,从杂交育种亲本的选择入手,以高产品种“嘉育253”为母本,以抗稻瘟病品种“中组3号”为父本,开始了漫长的选育工作。
水稻育种是繁杂而枯燥的,每年3至7月早稻生长季节,杨长登和他的团队需要不停重复播种、插秧、选种、翻秋等程序,记录水稻生长的每一个数据。插秧的时候,每天四五点钟他们就要赶到位于杭州市富阳区的试验基地工作,将一株株秧苗均匀地插进田里,一般3天之内要完成几十万株秧苗的插秧。翻秋时,如播种过迟,水稻抽穗开花期易受低温影响,增加不实率,因此必须争分夺秒抢季节,赶在7月20号之前播种完毕。到了冬天,杨长登又带领团队成员马不停蹄飞赴海南陵水,重复着上半年的工作,直到第二年3月收种完毕才回杭,又开始下一个科研周期。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2003年夏季在富阳收获F1代,到2006年春季F7在海南定型,正季参加产量鉴定,经一次次反复“耕耘”,杨长登和其团队最终育成具有矮秆抗倒、抗逆力强、稳产高产等优点的早籼新品种“中早39”。该品种同时表现出高抗稻瘟病特性,经浙江省农科院植微所稻瘟病菌种接种鉴定,叶瘟和穗瘟均为0级,杨长登实现了自己定下的目标。
2009年,“中早39”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为了让这一好品种尽快推广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的种粮效益,从2010开始,每当早稻收获季节,杨长登就带领团队联合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省种子管理站等单位到各地召开“中早39”现场观摩会,向农民们介绍“中早39”的优点和特性,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夺取丰收。
短短几年时间里,“中早39”以其高产、高结实率、抗病抗倒、广适的优点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一跃成为我省的早稻主栽品种。2015年,“中早39”在浙江省推广64.8万亩,累计推广面积达260万亩以上,成为浙江省早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不仅在浙江,“中早39”同样也受到省外种粮农民的喜爱。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早39”在省外累计推广面积超300万亩,全国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600万亩。从2011至2016年,“中早39”连续6年被农业部列为主导品种,2013年还被认定为超级稻品种。
梅花香自苦寒来。30年来,杨长登带领团队在水稻良种上不断取得辉煌成果:培育的“中冷23”“中组9号”等12个品种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株两优22”“株两优39”等5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育成的抗4种主要病虫害的“中组14”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四抗品种;主持或参与选育的24个新品种中,“中早22”“中早35”“中早39”已成为超级稻品种。这些新品种为我国南方稻区的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图为杨长登在实验室做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