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人物

铁皮石斛行业的领跑者

——记浙江铁枫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仙水

  •   □本报记者 蔡希师
      铁枫堂第五代传人——宋仙水,从小耳濡目染家族的铁皮石斛中医药文化。2010年,宋仙水利用祖辈遗存的传统技艺结合现代生物科技在乐清创办了浙江铁枫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理念,弘扬和传承家族铁皮石斛中医药养生文化,创造了铁皮石斛行业的骄人业绩,是农业产业化、中药现代化的典型代表。
      走进乐清市龙西乡的北垟村,你能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坐在门槛边干活。这些被誉为“中国最贵农民工”的村民们,正是依靠加工铁皮石斛,在家门口赚到了钱,熟练者月收入甚至超万元。而这一幸福场景的缔造离不开浙江铁枫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仙水。
      从前,不少北垟村民从外面购进铁皮石斛,再进行加工销售,从中赚取点加工费。但由于野生的铁皮石斛产量少,再加上过度采挖,很快原材料就“告罄”了。赖以生存的铁皮石斛渐渐减少,村民们却毫无办法。2009年,作为铁枫堂第五代传人的宋仙水决定改变策略,他没有像父辈那样选择做一名购销商,而是斥资2000万元,组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攻人工繁育和种植铁皮石斛,希望走出一条铁皮石斛规模种植道路。
      宋仙水告诉记者,2010年,浙江铁枫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大规模种植铁皮石斛。“当时,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他们认为这批铁皮石斛长不了。”宋仙水说,令村民感到意外的是,这批铁皮石斛居然种植成功了。随后,乐清市委市政府出台鼓励种植铁皮石斛的政策,每亩补贴1.5万元,村民开始慢慢接受人工种植铁皮石斛,他们从铁枫堂购得种苗后,铁枫堂对其进行“一条龙”的种植技术服务。据了解,如今的北垟村里,自行种植铁皮石斛的农户有十几户,种植面积达五六百亩。
      如今,浙江铁枫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拥有1500多亩铁皮石斛基地,其中 500亩大棚基地,1000亩仿野生林下原生态铁皮石斛基地。仿野生林下原生态铁皮石斛基地坐落在雁荡山灵峰景区内,是雁荡山规模最大的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据宋仙水介绍,该基地进行林下仿生种植,投入成本每亩约三四万元,一年后平均每亩产出25公斤,市场价高出大棚种植的5至6倍。但近几年人工种植铁皮石斛发展迅猛,乐清铁皮石斛价格已经连续两年下滑,鲜条的价格也从2014年的300元/公斤,跌至如今的150-200元/公斤。而在2011年左右,人工种植的铁皮石斛售价曾达每公斤千元以上。“铁皮石斛的零售价其实没有降,目前市场上依旧是供不应求。降的是采购商的石斛收购价。”宋仙水告诉记者,如何确保农民不受伤,如何让乐清铁皮石斛产业快速持续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长久的思考和市场考察后,宋仙水将目光瞄向了铁皮石斛的深加工产业。
      去年9月,浙江铁枫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章光101集团千岛湖药业联姻,一起开发生产“千岛”牌铁皮石斛冲剂。它亦成为乐清首家实际投入铁皮石斛冲剂保健品生产的企业。“目前铁枫堂加工石斛冲剂所耗的铁皮石斛鲜条虽不足50亩,但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宋仙水表示,由于实现了差异化经营,价格没有可比性,利润也比较可观。据了解,目前铁枫堂的初加工产品及中药饮片能消耗近千亩的石斛鲜条。“我们的目标是将铁皮石斛的深加工主战场搬到乐清,进一步带动乐清市的就业,完善乐清的铁皮石斛产业链。”宋仙水说。
      在发展乐清铁皮石斛产业的同时,宋仙水也是一名山区农村的致富带头人。在铁枫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室内,记者看到几十名身穿白大褂的工人正在将铁皮石斛制成铁皮枫斗。“我们是多劳多得的,加工500克铁皮枫斗200多元,像我一天能做750-1000克。”53岁的工人蔡雪英告诉记者,干得好,月收入可达上万元。宋仙水说,在当地,铁皮枫斗的加工技艺已有几百年的传承,公司成立后,铁皮枫斗加工作业环节吸收了不少农村富余劳力,就他们公司而言,年临时用工就达8000余人次,解决农村劳动力500多人,人均收入6000元。此外,公司产品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带动了1000多户农民从事铁皮石斛的种植和加工,户均增收1.5万元。
    宋仙水(右二)指导工人正确的种植方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