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人物

他把种粮当成一生的追求

——记金华市种粮大户陈建军

  •   □见习记者 李军
      在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黄碧垄村的一处僻静山脚下,种粮大户陈建军倾心打造的千亩水稻田生机勃勃。今年,陈建军共承包了1480亩土地,种植的600余亩早稻已获丰收,眼下中稻和晚稻长势喜人。“种粮是我一生的追求。”谈起种粮,陈建军一脸庄重地告诉记者,他要带头多种粮、种好粮,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粮。看得出来,这位种粮大户,对种粮有着不一样的情怀。
      从1994年创业伊始的30多亩水稻田,发展到如今的上千亩,并一跃成为省、市有名的种粮大户,陈建军一路走来,实属不易。
      创业伊始,陈建军每天和妻子一起起早摸黑,“泡”在稻田里照管“宝贝稻子”。“1994年,每50公斤稻谷的收购价只有41—42元,而每亩土地转包费要80元,加上农药、化肥以及人工费,零零总总算起来,种粮的利润很少。”陈建军说,但他和妻子咬牙坚持了下来。
      1999年,为了管理方便,陈建军和妻子干脆在一处晒场边的小房“安家落户”。这一“扎根”,就是整整17年。陈建军不断引进水稻新优品种,并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稳定、高产、高效的稻菜轮作模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4年,因为粮食种得好、种得高产,陈建军参加了“浙江省种粮大户座谈会”。会上,当时的副省长茅临生对其种植经验和做法予以了肯定。同年,他获得了“浙江省优秀种粮大户”等荣誉称号。“与20多年前相比,现在种粮效益高,收入也有保障。”陈建军说,虽说近几年种粮的工本及土地转包费“水涨船高”,但政府对种粮的各种惠农补贴也逐渐增多,粮食收购价稳步提升,他的种粮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接下来,他打算注册自己的大米品牌,通过自产自销,让优质大米走进千家万户。
      自己富了还不够,为带动周边种粮农户一起走上致富“快车道”,陈建军还把种粮经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以蒋堂镇为中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种粮大户。
      说起陈建军,这些种粮大户没有一个不为他点赞的,特别是同村的种粮大户盛桂有,一提起陈建军,就感激不已。
      “陈建军就是我种粮的老师啊。”盛桂有说,从土地承包、水稻品种的选择,到农药化肥的使用、病虫害的防治,陈建军可以说是“手把手”教他。
      2009年,盛桂有的早稻田爆发稻飞虱,这可把盛桂有急坏了,他立即打电话向陈建军求助。接到电话,陈建军二话没说,立即赶到盛桂有的早稻田。“防治稻飞虱,必须统一时间,合理使用吡蚜酮等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这样既可提高防治效果,也可以减少防治成本。如果分散施药,则达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实行浅水勤灌,减轻虫灾危害。”在陈建军的指导下,盛桂有防治稻飞虱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今年,盛桂有的500亩早稻喜获丰收。“陈师傅真是个热心肠,我能有这么好的收成,他功不可没。”当着记者的面,盛桂有对陈建军竖起了大拇指。
      除了种粮大户,陈建军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黄碧垄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了留住农耕文化的“根”,陈建军发起筹建黄碧垄农耕文化发展陈列馆。陈列馆分为生产农具区、生活用具区、农居体验区、农厨体验区、现代农机区5个区域。“展馆内的大部分展览品都是村民自发捐助的。你看,从村内‘老底子’的农耕用具,到现代农机设备(图画),一应俱全。”陈建军带着记者一边参观陈列馆,一边自豪地说。
      “陈列馆是黄碧垄农耕文化传承的见证。作为种粮人,我们有义务把农耕文化一直传承下去。”陈建军如是说。
    陈建军正在田间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