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会弹钢琴算素质干农活算不算素质

  近日,一位名为晏扬的作者在《羊城晚报》撰文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很多省份将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但这件事“知易行难”,譬如综合素质评价大多是“软指标”,由谁说了算?能否做到客观公正?这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有必要给改革设计者提个醒:高考综合素质评价要兼顾城乡学生不同特点,不能让农村考生吃亏。
  根据教育部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其中,前三项对城里考生和农村考生一视同仁,没有太大问题;但“艺术素养”一项,农村学生显然普遍比不过城里学生,而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乡教育鸿沟造成的。如果在艺术素养评价上对城乡考生一视同仁,显然有失公平,农村考生难免要吃亏。
  实际上,说到素质,农村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譬如会干农活,能吃苦,意志坚定、生活自理能力强。这些素质对于一个人其实很重要,但却不在高考综合素质评价范围之内。为什么会弹钢琴是素质,而会干农活就不是素质?
  以此来看“社会实践”一项,应该说,农村学生在这方面普遍优于城里学生。但让人担心的是,在评价打分时,会不会城里学生到工厂参观就算社会实践,而农村学生天天干农活却不算社会实践?
  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我国基础教育也呈现城乡二元特点,城市和农村学生的素质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在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时,应正视城乡教育的巨大鸿沟,兼顾城乡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城乡学生设计出有所差别的评价体系,以免让农村考生吃亏。这是为了高考公平、教育公平,也是为了社会公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