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农业局的丁南森近日在来稿中说,目前,农民工返乡成为农村就业、创业和创新的一种新动向。那么,他们返乡是何种心态?有什么困难?对政府部门又有什么期盼?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笔者曾对缙云县18个乡镇(街道)、近20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有四种基本类型:一是在外创业有成,有一定资金和经验,想在家乡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项目,助推家乡发展的;二是在外虽然事业有成,但面对市场新变化,产业需要转型,想回家乡寻找新机遇,进行二次创业的;三是因缺乏技术特长和管理能力,在外创业未成,想回家从头开始的;四是对自己能力缺乏正确定位,思想浮躁,不得已只好返乡找事干的。不同类型的返乡农民工反映出不同的个体素质和实际需求,他们中普遍存在对当地政策了解不够的情况,有的有资金缺思路、有的有思路缺资金,普遍希望有合适的交流平台,便于增进了解,使自己尽快进入再就业、创新业的角色。
基于此,笔者认为,应为返乡农民工搭建三个平台:一是合适的交流提升平台。最近缙云创客学院举行揭牌仪式,仪式上,一批优秀企业家创业导师跟返乡农民工讲述了他们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导向性的创业故事、成功经验,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一个交流创新思想、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思维,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新载体。希望这样的新载体多些再多些。二是方便创业的“硬”平台,就是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一些硬件,以方便创业,促进增收。近些年,缙云县投资1亿多元,先后在壶镇、舒洪、七里等地建起电商大平台,使数千名待业者和返乡农民工走上电商之路。今年,该县又在境内地形开阔、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离居民区远、有林带屏障的地方选定14个养殖区块,并投入100多万元,做好水、电、路“三通”,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目前,已有8户重点户投入2000多万元,实行定点养殖,建设美丽牧场。以后类似这样的平台可以更多些。三是“家门口”的平台。缙云县共培育经纪人373人,以妇女为主体的来料加工队伍达4.2万人,遍及全县18个乡镇(街道)、240个行政村。2015年全县有170个扶贫重点村的农民参与来料加工,共发放加工费1.2亿元。对一时未找到合适项目的返乡农民工,可引导他们依托类似来料加工这种“家门口”的平台,从事无投资、无风险、技术简单的工作,进行临时就业,并以此为依托,捕捉信息,全面分析,确定项目再就业。这样既有利于稳定返乡农民工的思想,又可避免浪费时间和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