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种业

执着攀登油菜产油量高峰

——记“浙大619”育成者周伟军教授

  •   □见习记者 唐豪
    人物简介
      周伟军,男,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油菜遗传育种与种子工程、生理生态与环境调控及安全农产品研究,先后育成“高油605”“浙大619”“浙大622”“浙大630”等系列优质高产抗病油菜新品种,其中“浙大619”入选“十二五”浙江十大好品种,他还研发了作物优质高产调控与配套栽培技术体系。至今,周伟军教授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了120余篇SCI论文与英文著作,获省部级一、二等科技进步奖5项。
      走进周伟军教授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满屋子的油菜品种样品、专业书籍和荣誉证书。作为我省油菜育种界的领军人物之一,近年来周伟军教授研究成果频出,而在这些成就和荣誉的背后,是他带领育种团队忘我的研究和辛勤的培育。
      1996年之前,我省油菜品种普遍存在含油量低(含油量37%-40%)、抗病性差、亩产低下、营养成分不理想(芥酸与硫甙含量高、油酸与亚油酸含量低)等问题,直到“浙大619”等新品种的出现。而这正是周伟军和他的团队历经十余年努力的成果。
      在油菜品种选育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的要属“隔离自交”这一过程。在油菜花蕾期,需要人工剥开花蕾的花萼、花瓣,用镊子拔除雄蕊,阻止其发生自交。这一过程不仅费时、费神,而且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说到田间选种、杂交组配、纯合自交、套袋挂牌等隔离自交过程,周教授说:“每人每小时只能够完成约20个花序的雄蕊摘除工作。”其中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而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长期在油菜开花时节做杂交,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一般油菜品种育种者,60%-80%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花粉过敏。我就是其中之一,每年到油菜杂交季节,身体要忍受一段难受的花粉过敏期。”周伟军说。
      在一个新品种选育成功之前,每年都要不断重复这样的过程,以便筛选出更优质、高产、多抗的品系材料,为下一年的杂交选育作准备,直到一个品种形成独特性、一致性、稳定性等三个最基本的特性。
      经过13年的艰苦选育,“浙大619”终于诞生,其高含油量、高抗病性和高品质等优良特性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2009年,“浙大619”顺利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1年,“浙大619”创造了浙江省油菜全程机械化吉尼斯最高亩产纪录,油菜籽亩产达242.5公斤。““浙大619”的优良品性也受到农户的青睐。2010-2014年,诸暨市累计推广“浙大619”种植面积16.83万亩,平均亩产相比之前品种增产18.7公斤,5年累计增产油菜籽314.47万公斤,为当地农户增收3000多万元。
      2010年以来,“浙大619”已连续6年入选浙江省油菜主导品种,然而周伟军并没有满足,在“浙大619”的基础上,他紧盯油菜品种的含油量、抗病性、抗倒性等关键品质与农艺性状,又先后选育出“浙大622”“浙大630”两个品种,其中“浙大630”含油量高达49.82%,创下了全国常规油菜品种含油量之最。
      从2010年到2016年,“浙大619”在省内已累计推广种植222.6万亩,占全省油菜总面积的25%以上,增加效益达4.32亿元;“浙大622”在省内已推广15万亩。这两个品种双双入选2016年浙江农作物主导品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育种不仅是培育新的作物品种,更要培养育种专业人才,他们是种业事业发展的未来与希望。”从事育种科研教育三十余年,周伟军教授不仅育种成果斐然,而且桃李满天下,为农作物育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周伟军教授(右一)在田间观测新品种油菜长势情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