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
今年浙江早稻单产创历史新高的消息,着实令人振奋,必将进一步提振浙江粮农种好粮的信心。
浙江粮食生产面临的困难较多,比较效益低、自然灾害多、劳动力成本高、土地租金贵……但今年的早稻单产创历史新高的事实告诉我们,纵有千般不利因素,办法总比困难多。总结今年我省早稻生产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发扬光大。
种好粮是一种责任担当。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各级、各部门来说,重视粮食生产,支持粮食生产发展,体现的是一种政治责任和大局担当。对农业部门来说,更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今年全省早稻生产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部门的主动作为,各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农民朋友的辛勤耕耘,各方齐心协力,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举措落实到田头。
种好粮离不开政策扶持。不可否认,当前种粮的比较效益低,种粮的单位面积效益,远低于其他一些经济作物,要粮与要钱似乎是一对矛盾。要鼓励农民种粮,就要使种粮有效益。这种效益,除了科技增效、服务增效、节本增效外,政策增效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种粮的政策扶持。政策扶持不仅能给广大种粮农民巨大的心理支持,让他们坚定种粮信心,还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保障粮食生产有合理的收益。实践一再证明,对我省粮食生产尤其是早稻生产来说,政府的政策扶持在保障种植面积和种粮效益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种好粮要不断完善服务。相比较而言,种粮在农业各大类中机械化程度是最高的,服务也是最完善的,很多环节都能够实现“轻松劳动”。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单纯依靠经营主体自身,要想轻松种好粮,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优良品种选用、先进技术推广、高效模式采用,农业机械配套,统防统治推进,乃至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等等,众多环节都离不开农业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服务,这也是农业及相关部门的职责所系和工作重点。只有把工作真正做到田间地头,服务举措到地到人,让种粮有好品种可选,好技术可依,好模式可用,好地方可种,好机器可使,好效益可期,才能稳定面积,粮食安全才能真正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