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见习记者 李军
温岭市今年签订早稻订单35294吨,同比增长8.4%,早稻订单面积数量创2003年以来历史新高,连续12年增加。图为温岭市中心粮库桥下库区,种粮大户交售早稻的情景。 刘振清 摄
目前,我省各地早稻已“颗粒归仓”。国家统计局8月25日发布的数据,为我省今年的早稻生产划上了完美的句号。早稻单产创下历史新高,夺得全国第一,浙江究竟使出了怎样的“洪荒之力”?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种粮农户和有关部门。
政策鼎力添底气
今年,台州市早稻播种面积为23.46万亩,实现“五连增”,比去年增加3.6万亩,增长18.13%,增幅名列全省首位。
台州下辖的温岭市种粮大户罗顺友今年种了3600亩早稻,比去年增加800亩。谈起大面积扩种的原因,罗顺友告诉记者,现在种粮的大部分环节实现了机械化,不像以前那么辛苦了。更重要的是政府对种粮很重视,有各种补贴和奖励,种粮效益还是不错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每亩早稻可获得政府各种补贴160元,粮食按订单收购,每公斤可获得补贴0.6元,两项合计,每亩早稻可获得补贴400元左右,3600亩早稻,共可获得补贴140多万元。
罗顺友是今年我省众多种粮农户的一个缩影。今年,我省进一步加大了种粮政策扶持力度,仅省级粮食生产扶持资金就达4.18亿元,增幅近30%。此外,提高水稻保险保障水平,开展粮食补贴信用贷款,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积极创新农作制度,不断完善农田设施,推动农业“机器换人”……多项政策同时发力,对促进全省早稻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科技助力获高产
今年,诸暨市康苗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詹康生种植的早稻以最高亩产 747.85公斤和平均亩产713.84公斤的成绩,双双创下了我省早稻单产和百亩方单产的新纪录。
耀眼成绩的背后,印证的是那句耳熟能详的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詹康生说,今年早稻产量能破纪录,品种和技术帮了大忙。今年他种的105亩早稻,品种全是“中早39”。“‘中早39’优势很明显,即使遭遇一定的低温与长阴雨天气,产量也不会受很大的影响。”詹康生说,除了采用良种,今年还运用了水稻叠盘暗出苗育秧、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种植技术。
科技助力,“米袋子”越来越鼓。今年,我省积极推广早稻高产品种,“中早39”“中嘉早17”这两个超级稻品种种植面积占全省早稻种植面积的60%左右。此外,我省还大力推进早稻高产创建,推广早稻机插秧基质育苗“叠盘暗苗”和“两壮两高”栽培、早播早栽促早熟增产、机插秧、病虫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有效促进了早稻高产、高效、绿色相统一。
服务有力解农忧
“今年早稻能获丰收,农技专家的服务功不可没。”谈起农技专家的帮助,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黄碧垄村种粮大户盛桂有赞不绝口。“从早稻插秧、育苗到收割,市、区农业局的农技专家和镇农技站的农技人员多次来我的田头实地指导。”他说,因为防控得力,往年困扰他的二化螟等早稻病虫害问题今年基本得到解决。“把水稻叠盘暗出苗育秧、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应用在早稻田里,那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活。”詹康生说,因为当地农业部门服务到位,今年他种早稻省心省力,不仅获得了高产还减少了开支。
今年春备耕生产期间,省农业厅继续开展助农增收服务月活动,全省各地也积极组织农业干部、技术专家深入生产一线,落实各类惠农便农服务措施,积极开展农技培训与指导服务。根据掌握的气象信息,各地农业部门组织力量,加强田间调查和监测预警,指导农户及早采取防灾避灾措施,分类指导科学防控。扎实有效的服务,有力地保障了早稻的丰产丰收。
天气给力帮大忙
“去年早稻收割期间,阴雨天气多,温度低,光照不足,早稻平均亩产才420公斤。”龙游县种粮大户傅献军告诉记者,今年情况大不一样,天气明显好于去年。人努力加上天帮忙,今年种植的250亩“中嘉早17”早稻,平均亩产超过500公斤。
经验丰富的温岭种粮大户朱齐军与傅献军有着同样的体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断“念叨”着今年天气的“配合”。“去年,受台风‘灿鸿’影响,马上要收割的早稻出现大面积倒伏,最后经过紧急抢收,平均亩产总算保住了400公斤。今年天气好,早稻平均亩产500公斤,比去年提高了100公斤。”朱齐军说,“今年早稻产量这么好,我要为天气点个赞。”
在今年我省早稻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天气都蛮“配合”:育秧期间未出现倒春寒,移栽后没有发生大范围极端性灾害天气,梅雨季节雨量分布较为均匀,收获期也未遇上台风。
利好叠加,推高产量。天时、地利、人和,为我省今年早稻稳产高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