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建创业基地,闯出农场改革新路

  □本报记者 王美华 见习记者 季颖
  绿树成荫的小区住宅,整齐划一的临街营业房,配套齐全的工业园区……这是近日记者在临海市良种场采访时见到的新面貌。
  建立于1965年的临海市良种场,承担着稻麦、果蔬、畜牧等良种繁育任务,为我省及全国的良种事业做出了贡献。但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导致农场底子薄、负担重、亏损大、人员冗多,发展缓慢,上世纪80年代,农场一度陷入职工医疗费无法报销、依靠借贷发工资的困境,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更是无从谈起。面对困境,他们以市场经济的兴起为契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和位于新城区中心位置的区位优势,谱写农场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从1991年开始,在短短的15年里,就实现了从传统农耕业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型。
  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使临海良种场的改革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1992年,临海开发区设立,政府征用了农场1400亩土地,农场以此为契机,以土地换资金,既为农场留下的那部分土地再开发利用提供了启动资金,也为引进新项目提供了资金来源。”农场场长泮昌高说,2000年,农场在将原有的旧房、场地改建成工业厂房的基础上,建立了大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临海的私营企业、小微企业在创立初期普遍存在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大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发挥基础设施齐全的优势,以低廉的租金吸引了大批小微企业入驻。基地的创建,解决了小微企业厂房紧缺的困难,农场也通过厂房租赁,收取租费、安置劳力,实现了多赢。
  记者在大洋创业基地看到,“临海大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即将启用。泮昌高说,平台的启用,可为入驻的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投融资服务。
  资金的累积,为农场从以工农业为主逐渐向第三产业过渡创造了条件。“从1996年开始,农场实施‘11223’(建一个综合市场、建一批临街门面、修两条路、造两座桥,5年内建成300间以上临街营业房)工程建设。”副场长林来达告诉记者,目前,“11223”工程已全面建成。
  随着农场实力的提升,改善农场职工生活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按有关规定,农场职工的退休与社保接轨,目前,农场已将263名离退休职工和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70名职工过渡到社保体系。此外,农场还设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基金,职工医疗自费部分可到农场进行二次报销。目前,临海市良种场职工全部住进临海城区,彻底告别了蜗居几十年的破旧宿舍。据泮昌高介绍,为改善职工住房条件,2000年开始,农场先后出资2亿多元建成了三个小区和一幢22层高的住宅,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解决了1000多户职工的住房问题。
  眼下,临海市良种场已实现了“工业园区化、住宅小区化、职工市民化、小区社区化”的华丽转身。
点评:
  围绕“做足土地文章,打造创业基地”,临海良种场从建场立业时期的水稻和桑蚕良种繁育,到现在利用资源优势建立创业平台,华丽转身为国家级小企业创业基地,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破解了国有农场“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魔咒,走出了一条深化体制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展现了农垦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
方丽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