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强化保障开创农机化新局面

——

  三论农业“机器换人”
□本报评论员
  农业“机器换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谋划农机本身的事,也要跳出农机发展农机;既要注重要素支撑,也要完善体制机制。只有各个环节共同发力、齐头并进,才能有效推进发展。
  推进农业“机器换人”,需要加快科技进步,解决“有机可换”的问题。要集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推广部门、应用主体等力量,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农机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农机化领域科技创新,抓紧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生产薄弱环节急需的机械装备以及自动化、智能化等高端农机产品,破解农机装备特别是主导产业机械装备缺失或适用性不强、质量不佳等问题,提高农机装备供给保障能力。
  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必须突出农机农艺融合,解决“有地可换”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农机和农艺科技协作攻关机制,加强农机农艺技术集成研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农机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形成良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体系。既要适应农作物新品种应用、农作制度创新和新型种养模式,有针对性地推广适应性强的农机装备;也要适应机械作业需要,改进品种选育、农作制度、栽培和养殖模式,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特别是机耕道路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必须重视壮大主体队伍,解决“有人会换”的问题。要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及作业、维修、流通等服务主体,推进集作业、维修、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农机租赁服务等新业态,不断完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农机经营管理、驾驶操作、维修保养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机手队伍和农机职业经理人队伍,确保农机装备有人会用、用得好、用得有效益。
  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必须持续加大财政投入,解决“有钱能换”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及时调整补贴产品种类和补贴标准,将更多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纳入补贴范围,积极探索完善农机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综合保险等金融支持农机化发展机制。要创新高新农机装备引进、农机科研开发等方面支持激励政策,推动相关项目资金向农机适当倾斜,不断加大农业“机器换人”财政投入力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