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滩涂种水稻——在大多数人的常识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如今在象山,沿海滩涂上种植“海水稻”已逐渐变成现实。8月2日,象山县组织现场考察,该县鹤浦镇农民在盐分为0.7%的滩涂上种植的耐盐水稻,亩产最高可达500公斤,处于国内外同类研究性种植的先进水平。
在两年前还养着虾蟹的鹤浦镇峙弄塘,笔者看到这里的稻池整齐划一,排排水稻郁郁葱葱,正在拔节的稻秧已经长出好多叶片,显示出在“盐胁迫”条件下的顽强生命力。稻田主人、种粮大户姜会龙欣喜地说:“这片50亩的滩涂田不打农药、不施底肥、不需除草,灌溉仅靠‘天落水’,从目前看,稻秧长势和田间表现都非常好!”“水稻的抗盐性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一般水稻的耐盐极限为0.06%-0.1%。”在现场考察的象山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张欢说,在峙弄塘角逐耐盐“本领”的11种水稻品种来自全国各地,“甬优”系列杂交水稻表现上佳,其中以“甬优12”为最优,在盐分为0.7%的条件下亩产预计能达到500公斤。
与南田岛上的峙弄塘遥相呼应,涂茨镇道人山围垦区是象山“海水稻”种植版图的北部片区,在东海边这块新生的土地上,150亩耐盐水稻正迸发出绿意盎然的生命力。
象山人在200亩滩涂地上种水稻,信心来源于去年获得成功的“海水稻”种植试验。去年3月,象山县与浙江大学合作,引进13个“海水稻”品种,在西周、涂茨的24亩滩涂围垦地试种,并聘请浙大专家传授种植技术、指导田间管理。这批试种的“海水稻”当年全部成活,最高亩产为469.3公斤。
据了解,象山县目前有近3万亩未种植利用的滩涂围垦地。以前,这种地靠雨水冲刷自然淡化三四年后,才能种些小麦、棉花、豌豆等旱地作物,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较为普遍。“假如这些滩涂全部种植‘海水稻’,那么象山就能增加粮田3万亩,如果推广到全省、全国,意义更大。”象山县农林局负责人说。按照农林部门的规划,推广耐盐水稻种植的终极目标是改造滩涂地,将其打造成标准化农田,通过种几年水稻,逐渐降低土壤含盐量,实现正常的农业生产。在此基础上,农技专家还计划在“海水稻”田试养鱼、虾、蟹,开展“稻鱼(虾蟹)共生”试点种植养殖,谋求更高的亩产效益。
孙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