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峰
传统乡土文化是古村落的“灵魂”。古村落的保护不仅涉及物质形态的外在保护,还涉及文化形态的内在保护。在古村落保护中物质形态的保护是基础性的,离开物质形态的保护来谈论文化形态的保护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古村落保护中文化形态的保护是关键性的,因为只有通过文化形态保护才能让古村落真正“活着”。
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危机重重。危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古村落的“消失”使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失去了根基。其次,人口外流使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失去了主体。最后,乡村教育城市化使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失去了载体。
传统乡土文化亟需“活态保护”。在现代化、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乡土文化成了“明日黄花”。那么,在古村落保护中如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呢?“活态保护”为此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为了更好对传统乡土文化进行“活态保护”,以下三方面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首先,通过引导乡村外出人口回流解决传统乡土文化传承主体缺失问题。离开了人去谈“活态保护”是不切实际的,而当前乡村的“空心化”正是传统乡土文化传承的最大危机所在。因此,应极力引导乡村外出人口回流,特别是乡村年轻人回流,从而解决传统乡土文化传承中主体缺失问题。
其次,充分挖掘传统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乡土文化的活力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乡土文化只能成为博物馆中的“文物”。国内有专家指出,“古村落保护不仅仅是修复、保护乡村古建筑,最根本的是要保护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再造融通历史和当下的活态乡村生活”。因此,应充分挖掘传统乡土文化的现代价值,让传统乡土文化重新“精神焕发”,真正根植于村民内心。
最后,有效利用旅游、民宿等载体实现传统乡土文化的“活态保护”。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只是面向农村人,而是面向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应通过旅游、民宿等各种载体,实现对传统乡土文化的“活态保护”,以各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传统乡土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