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见习记者 李军
本报讯 连日来,我省早稻生产捷报频传,其中诸暨市康苗粮食专业合作社105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亩产达713.84公斤,这是我省早稻百亩方亩产首次突破700公斤。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今年全省早稻面积、单产和总产“三增”已成定局,尤其是平均亩产,有望创下近30年来的新高。
在宁波鄞州,丰收的笑容洋溢在种粮大户汪琰斌的脸上。今年他共种了730亩早稻,“甬籼15”和“中早39”各占一半。“基本收割完了,平均亩产475公斤,比去年提高了25公斤,最高亩产525公斤。”汪琰斌充满了喜悦,“今年早稻生产形势特别好,是个大丰收年。”
这样的丰收场景,今年我省还有很多。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胜利村105亩“中冷23”,平均亩产675.2公斤,最高亩产709.1公斤;龙游县詹家镇平山桥畈102亩“株两优831”,平均亩产674.9公斤,最高亩产703.7公斤;江山市长台镇华峰村152亩“台早733”,平均亩产652.52公斤,最高亩产688.6公斤,均创当地历史最高水平。全省7个早稻百亩攻关方,总面积953亩,平均亩产576.8公斤,比上年增12.7%;39个早稻高产创建千亩示范片,总面积4.7万亩,平均亩产522.4公斤,比上年增11.5%。
据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早稻生产能取得“三增”喜人成果,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面积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给力,今年仅省级粮食生产扶持资金就达到4.18亿元,同比增幅近30%,大大提高了农民特别是大户种植早稻的积极性;而单产提高则离不开科技支撑,今年全省早稻品种以“中早39”“中嘉早17”两个超级稻品种为主,面积占全省早稻种植面积的60%左右。与此同时,农业部门技术服务得力,早稻适期早播早栽、机插秧基质育秧和叠盘出苗等高产高效省工节本技术的普及推广,为早稻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也要感谢老天帮忙,这些年浙江早稻生产吃够了天气的苦头,但今年整个过程天气都很‘配合’,育秧期间未遭受倒春寒影响,移栽后没有遭受大范围极端灾害性天气,梅雨季节雨量分布较为均匀,未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收获期未遇上台风,这些都为早稻高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