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姚海根,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常规水稻首席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个人获1992年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一等奖,2013年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2001、2006年连续两次获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任嘉兴市农科院院长、嘉兴市政协副主席。
□通讯员 石建尧 王仁杯 本报记者 葛勇进
“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在姚海根的办公室里张贴着许多他撰写的标语,一字一句镌刻在他的心头。
姚海根是我省第一代南繁成员的代表人物,中国水稻育种界赫赫有名的“江南水稻育种大王”,浙江省常规水稻首席专家,曾任嘉兴市农科院院长。
已是古稀之年的姚海根,看上去敦实,健旺,皮肤黝黑,一头浓密的头发虽已斑白,但精神矍铄,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思路十分清晰。回忆半个世纪的育种生涯,“风雨兼程,只为那一粒良种”。
1965年,姚海根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农科院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因夫妻两地分居,1973年调回嘉兴。
嘉兴是浙江的粮仓,有“鱼米之乡”之称。“文革”期间,鱼米之乡的百姓却吃不饱饭,这让姚海根忧心忡忡。他在深入农村调查中发现,江南稻瘟病严重,水稻品种抗病性差,一旦染上稻瘟病便会枯死,甚至绝收。他育种的目标便锁定在培育抗稻瘟病新品种上。
为了育一粒良种,姚海根不分昼夜扎根于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把自己的工作与百姓的温饱、国家的粮食安全紧紧联系在一起。“冬至春归育良种,稻花香里喜听农民欢笑;汗水智慧凝成果,千重浪时同庆大地丰收。”这是姚海根的心声。
1974年,他首次踏上了南繁之旅,此后40余年从未停止过脚步。
在南繁基地经受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雨淋,姚海根和其他科研人员被晒成了清一色的“农民色”。其实南繁育种比农民种稻更忙、更累。姚海根告诉记者,除收获季节外,水稻育种中,抽穗后的去雄阶段非常紧张。水稻花期短,样本量大,必须赶在父母本植株盛花期内完成人工辅助授粉。因水稻是雌雄同花,去雄就是将雄花去掉,这一工作必须赶在上午10点到下午2点水稻扬花时进行,而此时正是海南阳光最厉害的时候,育种人要把每个稻粒剪开,用镊子把雄花夹出来,还不能伤到雌花,再用牛皮纸袋将去雄后的稻穗套住防止其他花粉侵入,次日再把需要杂交的稻穗剪来,拿掉牛皮纸袋撒上雄花粉。一个手脚麻利的人,一天也只能做三四十个稻穗,中饭往往要延至下午两点以后才能吃。
踏碎晨露、迎送晚霞,育种人没有空的日子。5月海南归来,仍旧不得空闲:早稻种好了,种单季稻;单季稻种好,早稻要收了;收完早稻,要种连作稻;连作稻种好了,马上又要搞杂交;搞完杂交后马上去海南,到了海南又是一个科研周期,“听起来像是绕口令,但就是一环套一环,育种人必须连续地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姚海根说,作为育种人,一心只想着培育好种子。1979年他的处女作“秀水48”成功制服稻瘟病后,他又先后研究了水稻矮化问题、短生长期问题、稻米安全性问题和高产优质兼顾问题。“创新是育种的灵魂。”姚海根说,育种人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解决晚粳稻高产与抗性的问题,姚海根开展了常规晚粳稻高产与多抗性聚合育种,并成功育成了秀水系列品种。这些新品种除了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具有良好抗性外,条纹叶枯病抗性也明显优于对照,成为浙江、上海等地的主栽品种。其中“秀水134”尤为突出,多年大面积高产示范亩产可达650-680公斤,2011-2015年全省累计推广732多万亩,占全省五年晚粳稻总面积的31%,共增产稻谷2.6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7.02亿元,被评为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好品种。
伟大来自平凡。半个世纪来,姚海根不断演绎出辉煌,在中国水稻育种界树立了一座丰碑:培育出水稻新品种89个,促成浙江等地晚粳稻主栽品种5次更新,他选育的“祥湖84”“秀水11”“秀水63”是国家南方晚粳稻区连续三代对照品种。这些品种已在长江中下游稻区累计推广种植3.2亿亩,新增稻谷50多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近100亿元,为嘉兴市乃至我国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作了持久有力的技术支撑。
如今,姚海根虽年逾七旬仍坚持南繁北育,亲自下田操作、记载和选种,亲自给农民上课传授技术,保持着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本色,践行着“面向生产、造福农家、报效祖国”的宗旨,以了却“质本农来还农去”这一平生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