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虞大耕:耕耘“甜蜜事业”

  •   声如洪钟,行如疾风。这是虞大耕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头银发的他,挥舞着锄头在缙云县东渡镇兆岸村的一片芦荟地里劳作,看起来精神格外矍铄。“种好芦荟,养好蜂,我希望自己研发的芦荟蜂蜜走得更远些。”说起自己的“甜蜜事业”,今年66岁的虞大耕信心满满。
      2005年,虞大耕从缙云县经贸局退休,开始琢磨着怎样让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更充实。“我不仅要健身养生,还要老有所为。”虞大耕这样认为。
      2008年,虞大耕从大源稠门买了四五千只蜜蜂,在五云街道洋岙一名为大鸟山脚的地方租了三四亩地,开始养殖蜜蜂。说起与“甜蜜事业”结缘,虞大耕坦言,最初只是为了保健。
      “市场上的蜂蜜产品琳琅满目,质量参差不齐,购买时真假难辨。”虞大耕索性自己养蜂,“我觉得缙云养蜂产业历史悠久,加之现代人对康健的重视,蜂产业是个朝阳产业,值得一试。”虞大耕说。
      在养蜂朋友的指导下,虞大耕这位养蜂的“门外汉”开始走上了专业养蜂之路。不过,养蜂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第一年养蜂,全军覆没。虞大耕说,蜜蜂病的病,逃的逃,还没摸透它们的脾性,全没了。
      第二年,虞大耕又去稠门买了10桶蜂。这一年,小蜜蜂终于安心地在他这里扎了根。2010年后,虞大耕的养蜂技术日渐成熟,就想扩大规模,将蜜蜂迁移他处。可这一挪窝,又遭遇了滑铁卢。
      之后,虞大耕又到温州乐清引进了17箱蜜蜂,利用所学及积累的经验扎扎实实养蜂。直到2014年,虞大耕的养蜂事业才算步入正轨。
      “秋季虎头蜂、九里达较多,为了防止它们与蜜蜂打架,我在每个蜂箱里都设置了隔片。”虞大耕说,“每个季节的蜂蜜口感都不一样。3月到6月为一个花季,蜜蜂大多采油菜、板栗、杏花;8月到9月蜜蜂采的是五倍子花;国庆以后采得的是枇杷、野桂花。”谈起养蜂经,虞大耕现在如数家珍。
      在养蜂的过程中,虞大耕发现:工蜂白天采花蜜,晚上酿造蜂蜜,不辞辛苦,任劳任怨,但其寿命却很短暂,只有几十天到几个月不等。为了控制蜜蜂的疾病和延长工蜂的寿命,虞大耕想了不少方法。
      一开始,虞大耕用草药防病,但效果不甚理想。后来受其爱好养生保健的老伴影响,尝试用库拉索芦荟(俗称美国芦荟)加花蜜喂食蜜蜂。一段时间下来,蜜蜂的抗病力有所提高,寿命普遍能延长5到10天。这个发现,让虞大耕欣喜不已。
      2014年,虞大耕参加了浙江省蜂业振兴研讨会,这一趟行程,让虞大耕开阔了视野,也使他对经营好“甜蜜事业”信心大增。“要养好蜂,生产出有特色的蜂蜜!”虞大耕心里有了明确的目标。
      这之后,虞大耕不仅每年发展20多箱蜜蜂,还开始尝试将库拉索芦荟凝胶搅碎后与蜂蜜混合制成芦荟蜂蜜。夫妻俩就芦荟蜂蜜的工艺、味道、配比,作了大量试验研究,还专门购买了工艺制作的相关设备。
      芦荟蜂蜜经亲朋好友品尝后,获得了不少点赞。之后又陆续有顾客慕名上门来求购,这可乐坏了虞大耕,在养蜂的道路上干劲更足了。“看我的名字就知道我是个干活的人。当兵时,部队里就因我这个名字让我在农场里开上了拖拉机。”虞大耕爽朗一笑,对自己名字发生的这个小典故记忆犹新。
      今年1月份,虞大耕申请注册了缙云县大鸟山家庭农场。经营范围涉及蜜蜂养殖、蜂产品销售及绿化苗木、花卉种植销售等。
      最让虞大耕自豪的是,今年2月,他还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原生态芦荟蜂蜜的发明专利。“接下来,我还要扩大养蜂规模,做大做强我的‘甜蜜事业’。”虞大耕如是说。
    夏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