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   说起杨梅,想到的必是慈溪、余姚、仙居。事实上,鄞州杨梅种植面积也有1.1万亩,但在名气、市场占有率、售价上还不尽如人意——
    鄞州杨梅如何破解“甜蜜烦恼”
      鄞州杨梅品种中,“茡荠种”占到70%,鄞州大部分“茡荠种”引种于慈溪、余姚,品质不输这两地。“东魁杨梅”个头如乒乓球一般,与“茡荠种”相比,口感偏甜,上市时间略晚,一般6月底上市。鄞州的“东魁杨梅”主要集中在鄞江、咸祥等地,面积共3000余亩,经过几年发展,规模、品质亦不比仙居的“东魁杨梅”差。
      自6月中旬“茡荠种”杨梅上市以来,鄞州区7000亩杨梅山迎来不少采摘客。不过与慈溪、余姚周末客房入住率暴增的情形相比,鄞州杨梅采摘市场稍逊一筹。
      位于鄞江金陆村的“金泉农场”,今年预计可产5000公斤“东魁杨梅”,虽然农场被列为乡村休闲旅游观光点之一,但这里的杨梅尚未被市民所熟知。农场负责人王晓杰说,想要尝试经营方式的改革,但还没有找到适合的路子。
      不少梅农认为,采摘游会造成杨梅浪费或影响销售,因为不少游客摘不到顶端的杨梅,采下来发现不好就会随手扔掉;如果让游客放开肚子吃,游客是拣最好的果实吃,虽然收取了门票,但最好的一批杨梅数量会减少,进而影响销售。
      一些梅农认为,梅农与单位或是个人签约,让客户认养一棵或几棵杨梅树,这样一来,既不影响果园的管理,又能给游客带来采摘游的快乐,一举两得。但这种“认养”因价格较高,且一年之中也就半个月时间,市场需求有限。
      鄞州区林技站站长袁冬明表示,鄞州杨梅名气虽比不过传统的杨梅主产区,但亦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因为鄞州与城区紧密相连,所以没有大量售不出去的烦恼,但高端市场很难进入。
      袁冬明认为,随着物流越来越便捷,鄞州梅农要有忧患意识,转变传统的销售模式,把宣传工作做到位,吸引更多采摘游游客的目光。
    打造精品产业园,举办首届杨梅节
      今年横溪镇打造精品杨梅产业园,凭借首届杨梅节的东风,迎来大批杨梅采摘客。
      横溪杨梅主要集中在大岙、上街两个杨梅采摘基地,面积大约有2000多亩,自6月中旬起陆续开摘。横溪村童国华家有22株杨梅树,他告诉笔者,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有市民前来采摘,周末更是络绎不绝。
      杨梅采摘这么旺,梅农收益如何呢?据了解,今年是杨梅收成大年,产量较去年增长不少,所以价格偏低,采摘价格一般每公斤5元左右,而去年同期为每公斤7.5元。即便价格不高,但薄利多销,梅农收益也不错。
      大岙村杨梅种植户任运达说,因采摘游客多,基地每天需雇7个短工帮忙摘杨梅,每人一天200元。杨梅采摘期10天左右,老任算了一下,除去成本今年杨梅收入预计有三万多元。
      今年,横溪的杨梅为何受宠?这跟当地政府积极打造精品杨梅产业园有关。
      6月19日,该镇举办首届杨梅节,向市民免费发放1000张杨梅采摘券,吸引大量游客到横溪摘杨梅。“游客比去年多好几倍。”大岙村村支书徐文君说,该村300户梅农大概种了1000多亩杨梅。
      除举办杨梅节,今年初,该镇还打通了大岙杨梅基地与上街杨梅基地的道路,并对杨梅基地沿线一条3.7公里长的机耕路进行了平整。同时,在杨梅基地修建一条4000余米长的采摘道。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该镇没有一个规范的杨梅交易平台,一到杨梅上市季节,当地农户就在一些主干道沿线贩卖杨梅。为帮助梅农销售杨梅,今年,该镇在靠近松石岭门户区和酒埕岩风景区附近,建起了杨梅交易平台。
      “统一销售,既方便打品牌,也解决了销路问题,对横溪杨梅产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该镇农办一位工作人员说。
      接下来,该镇还将采摘节庆融入全镇生态旅游,串联起古道游、金娥湖观光游、非遗文化游等,打响横溪杨梅知名度。
      6月21日,慈溪963箱杨梅包机飞往香港,通过空运出口,身价涨了7倍。然而,和目前慈溪、余姚和仙居等地的杨梅已经搭上了电商的快车相比,鄞州杨梅尚未启航。在余姚丈亭镇,一批“80后”、“90后”的“梅二代”和知名电商平台达成合作,远的吉林、内蒙古等地次日送达,近的江浙沪等地当天送达。
      “我昨日上午在天猫预订了两筐仙居杨梅,今天下午就收到了。”市民蔡小姐说,杨梅放在装有冰袋的泡沫箱里很新鲜,“这值得鄞州借鉴,线上是块很大的市场。”
    无公害栽培,给杨梅罩蚊帐
      每年的杨梅成熟期,杨梅的安全问题总是被推到风口浪尖。但今年,鄞江镇梅美蔬果专业合作社的王芸,不再担心这个问题了。
      位于它山堰旁的杨梅基地,绿意葱葱的杨梅林里,不少杨梅树被套上了一顶顶白色罗帐,有零星点缀的,也有成群连片的。这些罗帐就像是一顶顶“帐篷”,将杨梅树罩住。
      “这就是我们今年引进的罗幔帐种植技术。”王芸说,由于杨梅“娇生惯养”,如何更好保障杨梅品质成了难题。
      鄞江今年种植杨梅3000亩,杨梅成熟期恰好遭遇梅雨季节,杨梅淋雨之后,容易发霉、变质,直接影响品质和产量。“这几年我们大力推广杨梅生态种养模式,杨梅品质提高不少。”鄞江镇农办主任王显兵说,镇里近年来不断增加技术投入和推广,杨梅优质果率不断提高。不少农户也开始尝试种植大棚杨梅,实施无公害栽培,大棚具有避雨功能,能减少杨梅腐烂。同露地杨梅相比,“住”在大棚里的杨梅因温室效应,其开花、结果、成熟等生育期大幅提前,能赶上一个好价钱。
      鄞江的建国杨梅家庭农场,从去年10月开始,就为杨梅搭设遮雨棚,作为杨梅的“保护伞”。一些不适合搭大棚的丘陵地区,梅农就采用生态“帐篷”种植。
      “每顶‘帐篷’成本只有500元,跟搭建遮雨棚的成本相差不多。而且,与大棚相比,罗幔帐能够更有效地阻拦果蝇、金龟子等害虫侵害。”王芸说。
      不仅如此,因具有遮阳功能,杨梅成熟期可以适当推迟几天,达到错峰销售的目的。这样一来,杨梅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
      此外,今年鄞州区与省农科院合作,研究杨梅保鲜技术,通过多方面的冷链改善,延长杨梅保鲜时间,从而使杨梅走得更远。
    林幼娟 胡启敏叶俊松 鲍婷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