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创业

凭着对甲虫的热爱,两个小伙伴创业路上乐此不疲——

云和“甲虫大王”养成记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年轻人只要有执著的信念,一只小小的虫子,也能成就创业梦想!黄赛和他的伙伴刘海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7年前,凭着对甲虫的热爱,高中生黄赛和他的伙伴刘海东开始创业。7年后,他们已拥有138个品种的甲虫,活体数量超过1万只,半年销售额达18万元。如今,他们创办的“牧野虫社”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甲虫养殖馆。
  近日,笔者专程到云和县崇头镇黄家畲村,倾听黄赛他们的创业故事。
以虫会友,高山建“虫社”
  一间小平房,白墙上画了4只色彩斑斓的巨型甲虫,在海拔1000米的高山深处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便是黄赛和刘海东合伙经营的“牧野虫社”。
  2010年5月,黄赛在温州开了一家甲虫店。甲壳虫在圈内的虫友中,被当作宠物饲养,它们在虫友当中的需求也非常大。由于国内没有专门的养殖场,要想获得不同品种的甲虫只能和圈内的虫友交换或者收购。当时店中所饲养的甲虫品种不过40种,活体不足500只。“那时候没掌握养殖技术,繁殖也慢,差不多收几只卖几只。”黄赛说,“前两年市场打不开,温州玩甲虫的人很少。”
  1980年出生的刘海东比黄赛年长12岁,是虫友,更是生意合伙人,在离温州数百公里外的云和黄家畲村,利用自家的闲置农房建起了“虫社”。
  黄赛说,黄家畲村盛夏时节凉爽的天气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甲虫生长提供了温床,他把开在温州闹市区的甲虫店搬进了山里,和虫友刘海东搭起了伙。目前,他们已经在周围的深山中找到了17个品种的甲虫。
  笔者随刘海东进入养虫室,一股菌丝混合着昆虫的气味扑鼻涌来,眼前的货架上整整齐齐码放着上千只塑料盒,每个盒子上贴着醒目的黄标签,写着虫子的种类与学名。每一只盒子就是一只甲虫的家。
  “有成虫,有幼虫,还有蛹。”黄赛打开一只盒子,拿出一只硕大的长戟大兜虫放在手背上。“这只是拉克达尔花金龟,这个是鲁尼佛深山锹形虫,那个是波利菲梦斯花金龟……”他如数家珍般地告诉笔者不同虫子的种类与习性,而且因为这海拔千米的小山村生态环境特别好,甲虫们长得也特别好。现在“虫社”拥有138个品种的甲虫,活体数量超过1万只。
  “据我和海东所知,国内没有甲虫养殖馆在种类和数量上超过我们。”黄赛自信地介绍道。
创业坎坷,甲虫难饲养
  别看现在“虫社”小有规模,但在规模养殖的道路上他们也是历尽坎坷。“从2014年7月室内养殖开始到今年年初,因为研发食物失败,死了的成虫至少有3000只,光是鬼艳锹形虫因为没摸透其习性,就死了360多只。”
  合适的食物是饲养的核心,如果不具备调制食物的技术而依靠国外进口,那在资金上根本无法满足规模养殖。
  幼虫主要食用发酵木屑和菌瓶。笔者发现“虫社”的“独门武器”——菌瓶和制作香菇的菌棒外形上没有差别。“主要是核心配方不一样,原理倒是相同,靠菌丝生长,分解木屑,这也是幼虫主要的食物。”刘海东说。
  成虫就比较简单,吃一种昆虫果冻,用红糖和琼脂调制,加入甲虫所需的维生素B,可大大延长甲虫的生命周期。只要温度适宜,食材合适,甲虫的繁殖是迅速而稳定的,一只母虫一生可以生20-50只幼虫。
  黄赛说,甲虫饲育对生态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它们摄取木屑和琼脂,同时它们产下的卵和幼虫都生活在肥沃的腐殖土或者朽木里,不会给食物链造成多余的负担。
  而人工饲养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甲虫在中国受保护的品种非常少,大部分品种可供爱好者饲育把玩。
痴迷养虫,为梦想打拼
  2009年4月,黄赛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只甲虫——中国扁锹形虫。同学送的一只平凡无奇的甲虫,却打开了他迈向甲虫世界的一扇门。
  从此他沉浸在国内外甲虫论坛中,乐此不疲。从温州带着“甲虫梦”来到云和,黄赛说庆幸做了这个选择,在这里每天呼吸的空气和喝的水都是甜的,甲虫们也散发着光泽。他们把“虫社”的图片发上网后,这里的好环境还吸引了不少虫友从外地赶来。“牧野虫社”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盈利,半年时间销售额便达到了18万元。这个以淘宝店销售为主阵地的“虫社”居然没有客服,都是创业者亲力亲为。“我们还在成长期,3年后想扩大养殖规模,利用云和梯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知名度,走“旅游+科普观赏”的路线,打造甲虫馆,品种要达到500种。”刘海东说。
  全世界观赏性甲虫共有2400余种,500种的养殖规模意味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甲虫品种,都可以在云和这个深山“虫社”中找到。
项捷 严晶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