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吃饱”对今天的浙江农民来说已不是问题,“吃好”才是现在的新追求。什么是“吃好”?很多农民可能会认为“爱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于是,出现了暴饮暴食、大鱼大肉、过量饮酒等种种错误的饮食认知和习惯,最终导致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节节高发,不仅威胁自身的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5月15日至5月21日是“全民营养周”。怎么改善农民朋友饮食的营养结构,提高农民朋友的健康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本期《养生》结合刚刚发布的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从现在吃得达标吗,今后该怎么吃,家里的饭菜怎么安排最合理等几个方面指导大家合理选择用餐,科学搭配食物,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生活品质。
肉、油、盐都超标
农民蔬菜水果摄入量下降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膳食不均的问题日益突显。怎样吃才算吃得健康呢?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50-150克全谷物。但权威调查却显示,超过80%中国成年居民全谷物摄入不足。
人们膳食模式中的谷类消费量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则逐年增多,导致卡路里摄入过剩;谷类过度精加工导致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丢失而引起摄入量不足,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以燕麦为代表的谷物类食品,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它是提供人体所需能量的既经济又重要的食物来源,也是提供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重要食物来源,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0~2012
年,浙江省疾控中心在全省6个地区做过全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工作,从调查结果看,浙江人的肉制品、油、盐、脂肪摄入都严重超标,奶类摄入只有推荐量的三分之一,豆类也稍显不足。杭州市 疾 控 中 心 也 在2010~2011年对杭州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做过调查,同样发现蔬菜、水果摄入不达标的现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说,目前,城市居民中,蔬菜水果的摄入有改善,但在农村地区蔬菜水果的摄入反而是下降的。“以前农民吃菜不花钱,现在要花钱买菜、买水果,他们宁愿买肉吃。所以这里还有个适应过程。”他解释说。“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针对精加工食物,特别是糖类的摄入,提出了限制,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但一杯可乐,就有大约40克糖。”浙医二院营养科主任张片红说,过量摄入添加糖,会增加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中国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生率已经很高,所以提倡多喝水,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
“四降一升”教你吃出健康
今年“全民营养周”的活动主题是“平衡膳食,营养健康”。据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介绍,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中国营养学会更新了“膳食宝塔”,并对部分食物日摄入量进行调整,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水果、动物性食品、大豆和盐的推荐量下降,饮水推荐量上升。此外,在吃法上也应该做一些调整。
谷薯类:谷类“整粒”吃
谷类包括小麦、稻米、玉米、高粱,而红小豆、绿豆、芸豆等杂豆类本不是谷类,但如“整粒”食用,与全谷物特征一致,也是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素的来源。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人每天平均摄入谷薯杂豆类应在250-400克之间,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共50-150克,新鲜薯类50-100克。
因此,可将全谷物和杂豆融入每日三餐主食中,小米、玉米、燕麦、全麦粉等都可和精白米面搭配,如果早餐吃小米粥、燕麦粥、八宝粥等,午餐或晚餐可在面粉中加玉米粉、荞麦粉等,或选用全麦粉做馒头、面条,白米中放些糙米、燕麦、黑米、薏米等,按照全谷物三分之一的比例来烹制米饭。
杂豆除了可以熬粥和制成面粉做面条、馒头外,还可制成豆馅做包子或糕点,或将芸豆、花豆、红豆煮松软,混合番茄酱后制成美味凉菜,又或绿豆或红豆发芽后做拌菜或炒菜,都不错。
果蔬: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水果要选低糖的
新膳食指南虽对蔬菜推荐量不变,但强调深色蔬菜最好占到一半以上,这是因为深绿色、深黄色、紫色及红色等蔬菜,它们的植物化学物和微量营养素含量较高。
买蔬菜,除了考虑新鲜和应季外,品种也要多变换,每天至少达到5种以上。而且在食用土豆、芋头、山药、南瓜等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蔬菜时,要减少主食摄入量。对于适合生吃的蔬菜,可作为饭前饭后的“零食”和“茶点”。如需加热处理,应遵循“先洗后切、开汤下菜、急火快炒、炒好即食”的原则。
新膳食指南中水果推荐量变化不大,不过建议大家选含糖量低的水果。枣、椰子肉、香蕉、雪梨等含糖量较高,而草莓、柠檬、杨梅等含糖量较低。一个三口之家,一周应采购4-5千克的水果。有小孩的家庭,要注意培养孩子吃水果的兴趣,家长以身作则,让水果成为饭前饭后必需的食物,并可通过讲述植物或水果神奇故事、摆盘做成不同造型,来吸引孩子,从而增加水果的摄入量。
肉类:少“大荤”多“小荤”
肥肉脂肪含量高,就一定不能吃了吗?并不是,依然可以吃,但不宜多吃,动物内脏健康人群也可以吃,但慢性病患者就要限制了。推荐每天鱼、禽、肉、蛋的摄入量120-200克之间,有条件可以优选水产品、禽类和鸡蛋,少吃畜肉和加工类肉制品。
总之,吃肉主要讲究适量,尽量把动物性食物安排到每餐中,既不集中过量食用,也不清汤寡水,不见一点荤腥。食材变“大”为“小”,比如切丝切片等,既满足了口舌之欲,又能控制食量。少做“大荤”,搭配大量蔬菜多做“小荤”,这样既控制了肉类,又可增加蔬菜摄入。
奶、豆、坚果:每天一杯奶,经常吃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新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相当于鲜奶300克的奶类及奶制品,大豆和坚果制品的推荐量减少到每日25-35克。
在家吃饭,早餐饮用一杯牛奶(200-250毫升),午餐加一杯酸奶(100-125毫升)。儿童早餐吃2-3片奶酪,课间喝一瓶牛奶或酸奶。还要经常吃豆制品,每周可轮换食用豆腐、豆腐干、豆腐丝等,既可变换口味,又能满足营养需求。
至于坚果,可当两餐之间的零食食用,还可烹饪入菜,如西芹腰果、腰果虾仁。
油盐糖:口味是可以养成和改变的
新膳食指南进一步强调盐的摄入量要少于6克,且增加了对糖的限制,建议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甜味食物。其实,想要适应清淡的饮食,还有一些烹饪技巧可用。
选择新鲜食材,用蒸煮等方法尽量保留原味,且不是每道菜都需要加盐,最后一道汤可不加。烹调时多用醋、柠檬汁、香料、姜等调味,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还可尝试柠檬、香菜、香菇和洋葱等有特殊香味的食物做搭配。并且购买食物要注意看食物营养标签,减少隐形盐、隐形油和隐形糖的摄入。
水:成人可用茶水替代一部分白开水
新膳食指南推荐饮水量增加到每人每天1500-1700毫升(约7-8杯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品,早晚各饮一杯(200毫升),其他在日常时间里均匀分布,不能等到口渴才喝水。成人可用茶水代替部分白开水,不过不宜喝太多浓茶,最好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本报综合
核 心 推 荐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肉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至少摄入12种食物,每周至少25种。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食不过量,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类富含钙、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二分之一。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克。经常吃豆制品,适量吃坚果。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每天烹调油25-30克。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克。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珍惜食物,适量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多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传承优良文化,兴饮食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