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义县泉溪镇南部山区村庄,一提起种植中药材的杭州人张海清,个个竖起大拇指,说这可是个大能人,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有一套。他不仅把苦味的中药材种出了“甜味”,还和种植户共享“甜味”。
张海清为何受人称赞?日前,笔者带着这一问题,驱车20多公里来到位于泉溪镇麻田村的武义众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贝母种植基地。
车行至号称武义第二“水缸”的清溪口水库库尾山坡上,放眼望去,块块土地绿意盎然,畦畦即将成熟的浙贝母布满田野……微风拂过,阵阵药香扑鼻而来。
张海清当过兵,转业后到省海事局当公务员。前几年,他从战友处了解到,国外健康产业发展迅速,而国内才刚刚起步。加之近几年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扬,发展中药材产业前景广阔。“自己退休后,何不到农村去种中药材。”于是,张海清萌发了规模发展中药材的念头。
2012年,张海清到武义县泉溪镇江山村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植金银花。然而,现实却给了张海清当头一棒。2013年,虽然辛苦了一年,却惨遭失败。“由于土壤和种植技术等问题,金银花虽然丰产,但品质差,没人要,一下赔了100多万元。”张海清说。
“是继续走下去,还是就此歇手?”张海清觉得开弓没有回头箭,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经多方考察,他把第二“战场”选在妻子的娘家——武义县泉溪镇瑶村。青山绿水环抱的瑶村,地形、土壤、水分、气温和光照等都适宜中药材生长。2013年8月,他在瑶村流转了100亩土地,改种浙贝母。同时,还请来专家指导,学习种植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 5月,浙贝母获得丰产,获利近百万元,一年就翻了本。
张海清想,种植中药材这条路走对了,但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何不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统一购种、管理和销售,这样,既能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还能带领当地村民一块赚钱。于是,他与当地村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组建了武义十里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张海清在山沟里办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让瑶村和附近的麻田村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正在中药材基地干活的麻田村村民余福堂乐呵呵地说:“张海清流转了我的土地。我常年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工资 120元,一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比在外头打工稳当多了。”
张海清说:“基地成规模以来,附近的200多名村民在基地里干活。一年的劳务费支出就达300万元,人均1.5万元。”
如今,张海清的中药材基地扩大到1400多亩。“今年由于雨水充沛,管理到位,种植的400亩浙贝母生长特别好,预计每亩可收浙贝母干货250公斤,按目前的市价,亩产值可达3万元;元胡亩产130公斤(干货)左右,按每公斤60元计算,1000亩元胡的产值也有七八百万元。”说起“痴迷”的事业,张海清侃侃而谈。“目前,我们成立了武义众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添置了切片、烘干等初加工设备。今年,准备投资800万元建设中成药加工厂,对药材进行深加工,开发冲剂和含片等系列产品。同时,着力打造市场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进一步扩大市场。”张海清对未来充满希望。 舒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