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为了掌握炒茶温度,他守着火热的茶锅一练就是一整天。如今,摘得西湖龙井“炒茶王”桂冠的仇晓华有了新目标——
他要让“西湖龙井”炒制技艺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姚力丹
  自2008年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杭州市每年都要举行“炒茶王”大赛。在今年的比赛上,该市西湖区外桐坞村村民仇晓华以总分96分的成绩夺得2016年西湖龙井“炒茶王”称号。
  日前,记者来到了外桐坞村。一踏进仇晓华的家,阵阵茶香扑面而来,竹席上摊凉着刚采摘下来的茶叶青叶。“这些茶叶刚摘下来,不能马上杀青,一定要经过摊放,等手摸起来有点软了才能炒制。”仇晓华边翻看茶叶边对记者说。
  11岁便跟爷爷学炒茶的仇晓华,今年40多岁,年纪不算大,却是个“老行家”。“只要给我一杯茶,马上就能分辨出是机器炒的还是手工炒的。”仇晓华一边说着,一边给记者泡了两杯茶。“你看,这杯是纯手工炒制的,开水一泡,茶叶就沉到了杯底;这杯是机器炒的,茶叶沉得相对较慢……”仇晓华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手工炒茶太辛苦,炒出来的数量也不多,现在市面上很难买到纯手工炒制的茶叶,即使有,价格也要比机器炒的贵一倍。”仇晓华说,手工炒茶耗时耗力,2100克左右青叶才能炒出500克干茶叶,还要花费近5个小时。“虽然花的功夫多,但手工茶的香气、口感都远胜机炒的。”
  仇晓华告诉记者,判断一杯手工炒制的茶叶好不好,主要看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特别是龙井茶,汤色越亮越好。炒茶分杀青、辉锅、过筛、筛茶末等步骤,炒制“西湖龙井”有一套独特的手法,归纳为“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十法。“除了手势,温度的掌控很关键,什么时候用高温,什么时候用低温,靠的是手感,而手感的形成,要经过长期锤炼。”他说,炒茶就像炒菜,菜的原料一样,厨师的技艺有高低,不同的厨艺会炒出不一样的菜品。“要想炒出好茶,就得靠过硬的技艺,靠不断地练习和领悟。”
  听了仇晓华的介绍,记者的手也痒痒了,忍不住试了一把杀青和过筛,可怎么都觉得别扭,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另有诀窍。“学炒茶是要花时间的,你看我的手上都是老茧,这些老茧都是炒茶中烫起的水泡破了以后形成的,要练就一副好手艺,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是做不到的。”仇晓华告诉记者,炒茶锅的温度最高时达到200℃以上。
早年,室内没有安装空调器,炒茶锅一开,热气逼人,为了掌握炒茶温度,他守着火热的茶锅一练就是一整天,练得头上直冒汗,衣服也湿透了,有时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
  “在炒锅前坐得久了,站起来腿都发麻,手上烫出血泡,等血泡破了用纱布一包继续练。就这样年复一年,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才掌握了把控温度的诀窍。”仇晓华说,在外桐坞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炒茶,提高技术也是被逼出来的。“记得刚学炒茶时,由于技术不过关,炒出来的茶叶都焦了。拿到市场上去卖,别人家的茶叶卖光了,我炒的茶怎么也卖不掉,心里真是难过。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出名堂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韧劲和勤学苦练,仇晓华终于掌握了过硬的手工炒茶技艺。现在,经常会有村民上门向他请教炒茶技术,还会请他帮忙炒茶,“感觉特别有成就感。”他自豪地说。
  已是“炒茶王”的仇晓华,如今又有了新的目标——要将西湖龙井茶炒制技艺传承下去。“有了机炒技术后,现在肯学手工炒茶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手工炒茶是一门有着历史文化渊源的技术,不能失传。明年,我准备带两个徒弟,尽我所能,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仇晓华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