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本报讯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五查四治两打”行动正在全省展开。养殖场(户)对此怎么看?有没有积极行动起来,自觉从源头进行治污?记者近日随机走访了德清一些养殖场(户)。从走访情况来看,这些养殖主体均对政府采取的治污严管举措表示支持,并积极主动采取措施,确保畜禽养殖不影响周边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德清县三合乡上杨村,记者发现该村将整治后保留下来的7家养殖场全部集中在一个大的山坳里,这里林木密布,水沟里流水清澈。7家养殖场依山势分布在不同的山坳里,走在路上几乎闻不到养猪场特有的气味。
记者走进一家养猪场时,场主曹方建正开着一辆槽罐车回来,他刚把一车沼液运出去。
曹方建的猪场存栏生猪560头。“附近的几家猪场都建有沼气池,池里的沼液快满了我就把它运出去,也有猪场承包给别人运的。现在乡里、村里干部每个星期都要来检查的。”曹方建说。
在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章火庆养殖场,记者见到章火庆时,他正拿着针筒准备给小猪注射疫苗。章火庆兄弟俩经营的养殖场,目前存栏生猪约1500头,是村里规模最大的养殖场。
章火庆带记者查看了养殖场的治污设施。该场除了场内建有化粪池外,去年还在场边新建了一个沼气池,沼液通过管网直接输送到附近一个由废弃矿坑改成的鱼塘。章火庆说,他们还考虑承包部分土地种植农作物,作为生猪排泄物的消纳地。
在该村见到另一养殖户沈正国时,他正划着一条小船打捞漂浮在养殖场污水氧化塘里的杂物。沈正国的养殖场目前存栏生猪约1000头,养殖场依山而建,在养殖场的低处,有三个污水氧化塘。“听说种植狐尾草净化污水效果不错,我打算过段时间去外地看看。”沈正国直言,“要养猪,污染问题肯定要处理好。我们这样的猪场,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有点不上不下的感觉,希望政府在养殖污染治理技术上给我们更多的指导。”沈正国说。
编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养殖场(户)是第一责任主体。只有这个责任履行得好,养殖污染治理才有根本保障。近段时间来,全省经过污染治理保留下来的9554家规模养殖场都在陆续签订《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承诺书》。相信有各级政府的严格监管,有各个养殖主体的自觉行动,我们一定能打赢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这一仗,实现生态养殖,建设美丽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