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科技

我省加快农作制度创新与推广

今年将建50个新模式示范点,推广面积300万亩以上

  □本报记者 葛勇进
  创新推广新型农作制度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日前,记者从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获悉,今年,我省将加快新型农作制度成熟模式的推广,大力发展稻菜等水旱轮作模式,稻田养鱼、稻鸭共育等稻田立体种养模式和桑茶果园套种、套养模式,总结新模式50种以上,全年推广应用面积300万亩以上,同时,建立50个省级新型农作制度示范点。
农作制度一创新农民收入成倍增
  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农作制度,总结形成了一批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的新型农作制度模式,如将水稻与高效经济作物有机结合起来,在水稻生产季节之外尽可能多地发展经济作物,或者实行稻鱼、稻鳖、稻虾、稻蟹、稻鸭、稻蛙等立体种养,加快“千斤粮万元钱”等稳粮增效农作制度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嘉兴、温州等地推广水稻-大棚番茄种植模式,番茄亩产量可达6000公斤,水稻产量在500公斤左右,亩产值达2万元,既保证了口粮,又提高了收入;稻耳轮作是丽水地区的支柱型农作制度模式,当地农民将黑木耳排放在收获后的稻田内,让黑木耳的废菌棒还田培肥,不仅解决了黑木耳发展的场地问题,而且有效控制了黑木耳和水稻的病虫害,亩产黑木耳可达600公斤,产值3万元;磐安、东阳、缙云等地推广种植浙贝母/春玉米-秋大豆等旱地多熟制模式,通过粮经搭配,合理安排茬口,实现了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亩产值在2.5万元以上,净收入超过1万元。实践证明,通过创新推广新型农作制度,不仅有利于丰富农产品种类,而且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利用耕地园地林地着力应用示范创新
  省农技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加快新型农作制度创新推广,我省将多措并举,总结创新一批示范典型,为农民提供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成熟模式,重点从应用、示范、创新三方面着力。
  我省常年有1200余万亩水稻面积、800余万亩桑茶果园和290余万亩设施大棚。今后,我省将充分利用耕地、园地、林地、水面等资源,挖掘可用面积潜力,大力发展稻田养鱼、稻鳖共生、稻鸭共育等稻田立体种养模式,稳步扩大鱼塘种稻面积;利用桑茶果园发展园地套种、套养。
  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具有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我省将依托农业“两区”平台,加快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合大棚里等不同作业环境的新型农机具,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逐步解决新型农作制度中劳动力密集、规模小、成本高等问题。
  据悉,今年省里将建50个以上新型农作制度示范点,重点推广水旱轮作、粮经结合、立体种养等三类新模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