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机器换人”“空间换地”

我省四分之一食用菌棒出自工厂

  □本报记者 王美华
  本报讯 一排排手臂粗的香菇菌棒,码得整整齐齐。几个穿白大褂的工人正在给菌棒接种……4月25日,记者在磐安县富盛家庭农场目睹了食用菌菌棒生产中培料、装料、灭菌、接种等主要环节。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是我省种植业“五大”主推集成技术之一。为加速该项技术的示范应用,2015年,全省确定了11个省级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示范点,并在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团队项目中,重点安排了6个服务点示范推广该项技术。通过一年实施,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目前,全省约有菌棒加工场200家,年生产量达2亿棒,供应约2万户菇农栽培食用菌,占全省食用菌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节本增产增效约1.25亿元。
  据省农技推广中心专家介绍,食用菌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由熟练操作工完成菌棒制作,体现了“机器换人”“空间换地”“专业制棒”的理念,契合了我省食用菌升级发展的需求,顺应了食用菌生产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的需要,实现了食用菌生产前端(菌棒制作、培养)环节的集约化生产,有效解决了我省劳动力成本高、食用菌生产投入大、机械装备购置利用率低等问题,对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加快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我省在做好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将菌棒工厂化生产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的扶持重点之一,催生了一大批专业从事菌棒生产加工的新型主体。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既促进了丽水、金华等食用菌传统产区发展方式的转变,又拓展了海宁、文成等食用菌新兴产区的发展;既促进了食用菌生产从手工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的转变,又提高了食用菌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