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这些天,湖州市下辖的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茶农钟兰忙着雇人采摘白茶。“我有400多亩白茶,一年收入上百万元不成问题。”钟兰告诉记者,靠茶叶致富的她已盖起了小洋楼。在黄杜村,像钟兰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去年,该村人均收入2.9万多元,主要来自茶叶。
近年来,湖州通过严控茶叶品质、做强精加工、发展茶旅游,推动茶叶全产业链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茶园面积35.69万亩,年产茶叶1.2万吨,产值34亿元,以占全省12%的茶园面积、7%的茶叶产量,贡献了21%的茶叶产值,年茶叶总产值名列全省首位。
走在大山坞茶场的茶园,不时可见防霜冻风扇、微喷滴灌、灯光诱杀害虫等先进生产设施。“我们采用无残留无污染的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确保生产的茶叶是绿色安全的。”茶场总经理盛勇成说。
安吉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当地先后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白茶品种、特性、栽培技术等研究与试验。现在,全县白茶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率达95%以上,已建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茶园6.2万亩、绿色(有机)认证茶园2.6万亩。他们还对全县17万亩茶园实行茶园证管理。
为提升茶叶的附加值,湖州在精加工上也下足功夫。长兴茶乾坤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长兴紫笋”袋泡茶,已进入国内外7000多家超市,年出口量达1000多吨;安吉东来天然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开发的茶含片,饮用方便,营养成分高,受到市场青睐。据湖州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有初制茶厂294家、精深加工茶厂10多家,开发出茶饮料、茶酒、茶糕点、茶面膜等10多种茶叶衍生品。
以茶为媒带动乡村旅游,是湖州茶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又一特色。站在素有“中国白茶第一乡”之称的安吉溪龙乡白茶谷观光平台远眺,漫山遍野的茶树似绿浪翻涌。依托这一美景修建的溪龙茶谷度假酒店,去年营业以来生意红火,旅游旺季更是“一房难求”。随着集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以及白茶文化街、白茶公园、白茶展示馆等陆续建成,溪龙乡的万亩白茶园区正在向白茶景区华丽转身。湖州还通过举办安吉白茶博览会、德清莫干黄芽茶王赛、全民饮茶日等各类茶事活动,传播茶文化,带动茶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