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慧玲
本报讯 记者近日从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召开的食品药品安全新闻通气会上获悉,2015年,我省被抽检的24大类食品中,乳制品、薯类及膨化食品、糖果及可可制品等5类食品合格率达到100%。
2015年,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全省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系统性的监督抽检,涉及24大类、125个品种、14957批次,覆盖生产、销售、餐饮服务全环节。重点检测了食品添加剂、药物残留、重金属和环境污染物、微生物和致病菌、生物毒素、非食用物质等安全类指标。
抽检数据显示,我省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6.41%。被抽检的24大类食品中,乳制品、薯类及膨化食品、糖果及可可制品、食品添加剂、特殊膳食食品、食用植物油、调味品、茶叶等11大类食品的抽检合格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前5类合格率达到100%。
剩下3.59%不合格食品主要是哪些呢?据了解,在抽检中,焙烤食品、水产品及水产制品、饮料等3类食品不合格率最高,分别为13.75%、6.91%和6.88%。“从检测941项指标形成的21万个检验数据看,微生物超标、滥用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和农兽药残留等‘带入性’污染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三大主因,分别占总不合格数的31.7%、33.9%和15.5%。”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周晓林说。
分析原因,周晓林表示,微生物和致病菌超标主要是由于环境卫生、杀菌工艺及运输贮存控制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滥用食品添加剂主要是甜蜜素等甜味剂、柠檬黄等着色剂、亚硫酸盐等防腐剂、硫酸铝铵等含铝膨松剂的超范围超量使用。“带入性”污染主要是镉、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物以及氯霉素、三氯杀螨醇、“瘦肉精”等药物残留超标项目。
对上述问题,有关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首先是采取封存、扣押、下架、召回等措施,控制不合格食品流向市场。其次是对生产经营场所进行执法检查,涉嫌违法的进行立案调查,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部门处理。第三是进行整改复查,整改不到位的不予恢复生产。”周晓林说。
当天的新闻通气会还通报了2015年药品监督局抽验情况。“当前,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仍然呈现易发多发高发态势。”省食品药品稽查副局长姜舜尧说,为加强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每年都组织开展全省药品监督抽验。
姜舜尧介绍,2015年全省共完成药品监督抽验14970批次,其中在合法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监督抽验的药品14286批次,抽验发现不合格药品713批次,合格率95%。针对制假窝点及无证经营窝点等共抽验684批,抽验产品主要为稽查办案涉及的药品,抽验不合格率达45%。对抽验不合格药品进行分析,发现主要问题包括中药材(饮片)监督抽验不合格率依旧偏高、假冒保健食品、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物问题突出及不合格药品中省外来源比重大。
近年来,网络平台成了消费者选购药品、保健食品的主要渠道之一,加上微信营销的日益火爆,使不法商家有机可乘。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保健食品化妆品处副处长刘森连表示,该局去年出台了《浙江省保健食品网络销售指导意见》,督促指导网络平台建立食品产品准入、数据查询等相关制度,同时强化保健食品准入门槛,将网络销售平台在销保健食品关键信息与监管部门审批数据库对接。下一步,还将加大抽检力度,进行专项检查,发现非法添加、假冒保健食品的,立即停止其在网络平台上销售,并对其进行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