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一个相对生僻的词——林业碳汇,也被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频频提及。
所谓林业碳汇,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植树造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的碳含量。我省是较早开展碳汇造林的省份。早在2008年,温州就申请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立碳基金专项的地级市。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徐向东建议,应尽快谋划储备林业碳汇项目。“若不加紧储备林业碳汇项目,当全国碳市场建立时,就会出现一方面有林业碳汇的需求,另一方面却没有林业碳汇可交易的尴尬局面。”
林业碳汇具有多重效益和成本较低、经济可行等优点,是未来30年-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的重要措施。徐向东在调研中发现,虽然我国已在部分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但由于前期合格的林业碳汇项目储备不足,使得林业碳汇的交易量非常少。“近年来,不少地方投入大量资金,营造了大量的碳汇林。但是,由于碳汇造林方法有差异,导致这些碳汇林所产生的碳汇无法进行交易。”徐向东说。
徐向东建议,国家出台新的碳汇造林方法学,各地在营造碳汇林时,优先选用该方法学,并积极探索将常规绿化造林和林业经营工作与林业碳汇生产相结合。加快建设林业碳汇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培育和政府扶持,加大对相关专业社会组织的扶持和引导力度,形成一批专业素养高、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林业碳汇中介机构和充分竞争的碳汇技术服务市场。加大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同时积极对接碳汇市场,寻求需求企业,为广大农民搭建好增收致富的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景宁畲族自治县县长蓝伶俐建议,在设计碳交易市场机制时,要进一步提高林业碳汇在碳排放权交易中的比重,突显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的作用和地位。
蓝伶俐说,目前,全球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整体处于供过于求的阶段,推进可持续交易发展需要大量绿色资金投入。从2011年启动的7个碳交易试点省份情况来看,核证自愿减排量在履约配额交易中的比例不超过5%-10%,大大限制了林业等自愿减排项目的开发空间。同时,林业碳汇交易的相关保障性法规缺乏,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与管理中存在操作流程复杂、开发成本和不确定性高、碳汇商品定价难、项目收益不易保障等问题。
蓝伶俐建议,积极为林业自愿减排项目拓展市场空间,严格控制碳排放初始配额分配和配额交易,提高核证减排量在履约交易中的比例。加大对林业自愿减排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明确林业类自愿减排量在履约配额交易中的比重;实行差异化的交易策略,适当提高林业项目减排量的交易价格;允许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通过科学计量审定后,以期货形式提前交易。
田新程 王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