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食 钟芳/文
故乡的春节是热闹而祥和的。一进入农历腊月,各种过年的准备就开始了,处处弥漫着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家家户户打糍粑过年是最热闹的重头戏。那时候,只要听到谁家传来阵阵“咚咚”的敲打声,我们就知道谁家在打糍粑了。
糍粑圆圆扁扁,白白嫩嫩,是过年必吃的一种传统美食,口感细腻爽滑,并伴着一股别样的谷物芬芳,令人惬意舒畅。乡亲们把它作为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期盼新的一年像糍粑一样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打糍粑看起来简单,制作工艺却很繁琐。前一天晚上将糯米淘洗浸泡,第二天打糍粑之前,将浸泡好的糯米放入木甄蒸熟,再放入石臼捣烂,揪成小块,揉圆,压成圆饼。因为每家的制作量大,少则几十斤糯米、多则上百斤,单靠一家人难以完成,因此乡亲们打糍粑时往往是互相邀约,互相帮忙,几家人聚集在一起,一边欢声笑语,一边打做,更加衬托出过年的热闹气氛。我特别喜欢这种场面,既热闹又有趣,整个乡村沉浸在浓烈的年味之中。
那白净的、冒着蒸汽的糯米饭一倒进石臼,四个男人各握住一根木槌,一上一下,交错用力,轮流对打,口里喊着“哼呀哟嗬,哼呀哟嗬”的号子,每每下槌时,无不抡圆了胳膊,恨不能一槌就把一石臼的米粒都捣碎。“嚯”地一声响,打槌被糯饭粘住,拔不出来,对方赶紧把木槌放入旁边的凉水桶蘸蘸,帮助搓刮槌子粘上的米浆。经过几十次翻扒、捶打,糯米饭变成了黏乎乎的一团,就可以收槌了。打糍粑是力气活,一场糍粑打下来,换了几波人,个个都累得面红耳赤,气喘吁吁。
打好的糯米团被抬放到涂抹了一层食用油的案板上,女人们趁热打铁把糯米团揪成块,放在手里,左手拇指与食指做成圆圈,然后用力一掐,“噗”地一声,右手顺势一捏,一只亮晶晶、光灿灿、圆溜溜的糍粑就滚落在案板上,待全部捏好后,用案板压扁,一个个圆溜溜的糍粑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除夕的爆竹声中,每家每户都要吃年夜饭了,最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一盘黄灿灿、香酥酥的油煎糍粑总少不了。吃糍粑方式多样,烧着吃、炸着吃、煮着吃、蒸着吃、烤着吃。在我的记忆里,将糍粑放在铁架上,用炭火烤的糍粑最香、最好吃。围着火盆,用文火慢慢烤,轮流翻边,看着糍粑受热后一点点胀大鼓起来,用筷子轻轻捅一下,把适量的红糖放到小泡泡里,再多烤一阵便焦黄焦黄的,整个屋内飘满了淡淡的清香,馋得人直流口水。有时,我们扯下表面那层黄灿灿、香脆脆的锅巴,裹上鱼冻,满满的一口,则是另有一番风味,就像那温馨的年味般地,绵软醇香,纯厚甘润,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