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龙游县以生猪养殖污染治理为突破点,围绕“减量提质、生态循环、智慧监管、产业整合”做文章,整建制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围绕减量提质做“拆”字文章
一是削减总量。出台《龙游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意见》,在全县划定禁养乡镇4个、宜养乡镇(街道)11个,划定饮用水源地、村庄内、河道200米范围内为“三必拆”范围,累计拆除“低、小、散、乱”生猪养殖场(户)近1.35万户,拆除面积达196万平方米。
二是控制数量。成立县农业项目决策咨询领导小组,决策核准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项目,实行准入管理。
三是分类治理。根据养殖规模、消纳地匹配等情况,对保留猪场实行“4+X”的治理模式(“4”即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厌氧发酵、氧化处理等必备设施,“X”即工业化或生态化治理所需设施)。目前,912家保留养猪场污水治理设施配套率达100%。
四是优化环境。加强猪场环境改造,通过项目扶持,提升建设一批示范性美丽牧场。
围绕生态循环做“治”字文章
一是推广“猪粪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县域大循环“开启模式”,建成以猪粪为原料的沼气发电和有机肥生产项目,配备槽罐车16辆,对全县猪粪进行收集,年收集农业废弃物可达18万吨,每年生产的1600万度电并入国家电网(上网电价每度1.1元),年可生产固体商品有机肥1.6万吨,沼液浓缩肥1.5万吨。
二是推广“养殖户省心、种植户得惠、村集体增收”的区域中循环“箬塘模式”,通过规模养殖场和种植业基地对接,统一铺设管网将沼肥输送至种植基地,由村委会与养殖场签订沼肥服务协议并收取沼液处理费,组建专业服务队负责沼液输送及管网维护,为种植户免费提供沼液喷滴灌溉服务。目前全县已建成箬塘、半爿月、大坪村等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区,实现4万头生猪和1万亩种植基地之间的区域生态中循环。
三是推广“种养规模匹配、排泄物就地消纳”的主体小循环“吉祥模式”,按100平方米猪舍面积配套2.5亩消纳土地的标准,建立“沼气池→沼液池→管道→施肥”的排泄物就地消纳循环利用系统,实现对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治理,目前已建成生态循环农场520家。
四是推广“政府监管、企业运作、财政扶持、保险联动”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集美模式”,建成日处理20吨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形成一套对病死生猪源头收集、集中处理、保险理赔的全程监管系统,确保对病死生猪流向可控、可追溯,实现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养殖场户、处理中心的四方共赢。
围绕智慧监管做“控”字文章
为了巩固生态循环畜牧业建设成效,龙游县建立了“互联网+”的长效监管方式。
一是对猪粪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生态大循环,建立收集、发电、有机肥生产和销售的智能化监管平台,收集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确保物料进出平衡,防止面上污染变为集中污染。
二是对规模猪场治污设施的运行和沼液的利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监管的办法,通过安装智能电表、液位仪、电磁流量仪等设施,对生猪养殖场污水处理及沼液利用系统进行实时线上远程管控,并结合线下现场巡查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沼液正常利用。
三是建立4001057000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智能化报案及收集网络管理平台,达到报收方便,收集及时,异常预警,数据共享,监管到位的目的。
围绕产业整合做“强”字文章
一是强合作。推广“一基金、五统一”的抱团经营“龙珠模式”,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链条,实现合作社、企业与农户“统一供精供种、统一饲料配送、统一疫病防控、统一粪污处理、统一产品销售”一体化运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保证农民收益。已形成“龙珠”“、“龙鼎”、”“豪欣”等3家紧密型合作社,养殖量占全县65%以上。
二是降成本。通过新型合作主体建设,降低贷款、饲料、兽药、疫控等各环节成本,确保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该县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三是铸品牌。2014年7月,“九号牧场”品牌生猪在浙商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首个在公开市场运用即期交易模式上市的生猪产品。2015年7月,“大咯大”品牌鸡蛋在浙商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个在大宗商品市场正式挂牌交易的鸡蛋现货产品,具有龙游特色的畜牧品牌优势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