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畜牧兽医

丽水:打造生态精品畜牧业

  编者按: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我省深化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异常繁重的工作任务,我省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咬定目标,攻坚克难,亮点纷呈。
  近年来,丽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强保障,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初步探索并形成与美丽乡村相适应、丽水特色鲜明的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路子,保障了畜产品安全供给,促进了农民增收。
转方式,生态化治理实现关停不减量
  突出生态化治理,构建区域循环。按照重新划定的禁限养区方案,全市在关停养殖场1336家、涉及生猪存栏14.5万头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整建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对保留养殖场采取“两分离+三配套+消纳地”、“工业净化”、“非接触式发酵床+有机肥加工”等模式治理,实现场内小循环。通过组建粪便收集处理中心、沼液配送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机肥加工厂等构建区域大循环。截至2015年底,全市治理养殖场695家,建成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4家、沼液社会化服务组织9个、万吨级大型有机肥加工场2个,对接种植基地50.1万亩,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
  突出产业升级,保障有效产能。一是对新增养殖场,严格按照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布局在宜养区且有消纳条件区块,通过规划养殖小区、定点养殖区块等形式落实畜牧用地,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准入。二是引导鼓励养殖、饲料经营、屠宰加工等业主抱团组建大型合作社,延伸产业链,减少行业间无序竞争,提高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三是按照“五化”要求创建省级、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提升产业素质。至2015年,全市创建省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场35家,培育新型畜牧主体20家,规划小区、定点养殖区块7处共720亩,新增规模猪场85家。全市预计生猪出栏82.6万头,同比仅降2.6%,基本实现了关停不减量。
调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发挥区域优势,振兴特色产业。一是启动蜜蜂产业振兴行动。印发《丽水市蜜蜂产业振兴计划》,实施“十箱万元助农增收项目”;组建丽水市蜜蜂产业协会,吸纳会员130多人;开展蜜蜂资源普查,拍摄“丽水中蜂”专题片等,营造丽水蜂业文化氛围。2015年全市中蜂饲养量达5万群以上。二是实施肉禽全产业链发展计划,在龙泉建成全省最大规模的肉禽万吨屠宰加工企业“浙江久益”,依托加工企业,向周边辐射,配套建成肉禽养殖小区5个,带动50多农户从业。三是借全省湖羊产业振兴之势,在莲都、缙云等地利用秸秆、糟料等废弃资源发展湖羊养殖,引进杭州钢构业主投资建成可存栏湖羊1万只的养殖基地。2015年,全市新增湖羊存栏1.1万只。
  保护品种资源,发展特色种业。缙云麻鸭和碧湖猪是丽水现有的2个地方品种资源,市财政每年安排经费用于保种和开发利用。在“五水共治”中,缙云“五莲农牧”一方面创新探索麻鸭笼养技术,另一方面深化全产业链融合,提升产业品位,不仅实现了100万只以上的年供种能力,开发的麻鸭系列产品在各地也颇受欢迎。此外,该市还启动实施长江三角洲白山羊选育与资源保护项目,组建纯种基础群近80只,预计到2017年可建成全省首个原种场。
强保障,夯实生态畜牧业发展基础
  强化政策保障,支持产业发展。在丽水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对各县(市、区)畜牧业发展的考核和特色基地建设的基础上,2015年又出台《关于加快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与商品有机肥推广的实施意见》,提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和“十三五”重点目标,对利用本地畜禽排泄物有机肥的按不低于200元/吨标准予以补贴。龙泉、庆元、景宁等县(市)也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生态畜牧业发展、排泄物处理等设施建设。
  强化用地保障,打破发展坚冰。该市2013年开始全面推进畜牧用地规划,农业、国土等部门密切配合,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契机编制畜牧业用地规划,至2015年新增规划用地1.2万亩。丽水市莲都区还制定出台了《莲都区设施农用地备案监管办法》,简化规范了用地备案程序,明确畜牧用地备案不收取复垦费,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用地保障。
  强化安全保障,构建责任体系。市、县、乡、村、场五级每年逐层签订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状,将动物防疫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同时依托畜牧业网格化管理系统,以县、乡(镇、街道)、村为单位,将全市科学合理地分为9个大网格、173个中网格、2725个小网格,形成“一场一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新格局,确保每只畜禽都在网格化监管之中,实现“横向全覆盖、纵向到畜禽、责任到个人”,构建起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