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生产桑叶茶,泡制桑果酒,以桑枝为原料制作菌棒栽培食用菌,推出蚕桑文化主题游……2015年,浙江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占蚕桑总产值的30%以上——

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拓新途

  □本报记者 陈小平 实习生 李军
  以资源深度开发和桑园立体种养高效生态循环模式为导向,融合蚕桑生态文化休闲旅游,拓宽延伸蚕桑产业链……我省的蚕桑产业正从传统的“一粒茧”、“一根丝”单一发展模式向“一片桑园+一系列资源”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健步走上转型发展之路。来自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省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产值达5.6亿元,占蚕桑总产值的30%以上。
深度开发增效益
  蚕桑业曾经是我省优势农业产业之一,但由于近几年效益走低,这个曾经的优势产业出现了持续低迷。蚕桑产业的蜕变路在何方?近年来,我省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首先把目光瞄向了通过蚕桑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蚕桑资源利用率。
  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2013年开始将桑园内喂蚕后剩余的桑叶加工成桑叶茶,每亩桑园因此增加了上百元收入。合作社负责人黄国成说:“合作社的一条桑叶茶加工生产线,每天可生产桑叶茶3吨。目前,合作社生产的桑叶茶已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
  海宁市袁花镇双丰村食用菌生产基地共有56亩桑园。基地以修剪下来的桑枝条为原料制作菌棒栽培黑木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15年,基地栽培黑木耳近300万棒,产值达到900万元。”基地负责人查世佳兴奋地告诉记者。据介绍,2015年,海宁市对1万余亩桑园进行了资源深度开发,实现增收4000余万元,其中,仅利用桑枝条制作菌棒栽培食用菌一项就增收2000多万元。
  利用桑叶开发桑叶茶、桑叶菜,桑果制作桑果汁、桑果酒、桑果醋,蚕沙回收提取叶绿素或生产肥料,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桑叶多糖、果桑花青素、蚕蛹食品、蚕蛹虫草、蚕丝化妆品、雄蚕蛾酒等多种产品……这些好方法,让我省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据统计,目前,我省果桑面积达1.8万亩,桑果加工年产值近亿元;利用桑枝条1.6万吨,培育食用菌3429万棒,产值1.4亿元;利用蚕沙1.6万吨,产值2000万元。
生态循环挖潜力
  近年来,我省各地积极挖掘桑园潜力,采用“桑+菜”、“桑+禽”和“桑+菌”等立体种养高效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物尽其用,提高了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德清县琦露家庭农场有标准桑园50亩。农场负责人沈桂英告诉记者:“农场在养蚕的同时,还通过桑园养禽获得可观收入。近年来,农场年养禽1.5万羽,产鲜鸡蛋约14万公斤。每亩桑园因此增加收入4800元。”
  德清县有桑园5.5万亩,其中桑园套养禽类、套种蔬菜水果的达8000亩。“近年来,全县各地通过“桑-禽”、“桑-菜”、“桑-果”等立体高效生态循环模式,一年为农民增收1500万元。”德清县农业局经作站负责人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2015年,我省采用“桑+菜”种植模式的面积13.4万亩,采用“桑+禽”模式的面积8800亩,养禽75.6万羽。利用桑枝条制作菌棒栽培食用菌也从最初的黑木耳扩展到香菇、秀珍菇等多个种类。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拓展功能激活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省将蚕桑文化风俗与休闲旅游结合起来,推出以观光体验为主的农业休闲游,进一步推动了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
  德清莫干天竺蚕种有限公司三年前建立了名为“蚕乐谷”的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基地以桑园为依托,专门开辟了一条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农耕体验线。公司负责人吴炳坤说:“‘蚕乐谷’通过蚕文化亲子休闲游,加深了游客对德清桑蚕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这几年来,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00万元。”
  海宁市将蚕桑文化融入百里钱塘,形成蚕桑文化体验、蚕桑民俗展示、蚕桑非遗传承于一体的蚕桑生态文化展示区。
  绍兴市上虞区把桑园优势与生态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开展桑果采摘游。
  ……
  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以秀洲、南浔等地桑园套养家禽,海宁、桐乡等地桑园套种榨菜,淳安、开化等地培育桑枝食用菌,上虞、安吉等地发展果桑的蚕桑资源利用典型区域。浙江的蚕桑产业正通过资源综合利用促进转型升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