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浙江全面消除“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纪实

  □本报记者 徐碧芳 通讯员 孔朝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今,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已成为现实。2015年12月23日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传出喜讯:我省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这是继1997年率先实现贫困县摘帽、2002年率先实现贫困乡镇摘帽后,我省又率先实现绝对贫困人口脱贫,从而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
  2015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的重大决策。根据这一决策,我省各地结合实际,积极行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位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的要求,精准发力,稳扎稳打,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扶贫之路。
找准找全对象,不让一个家庭掉队
  岁末年初,高位截瘫的龙泉市胜岱村村民叶小军算起增收账来喜上眉梢:自2014年底全家在政府帮助下搬到山下的安仁镇后,父亲在镇上打工,他在镇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从事玩具检验,一家三口2015年收入3.5万多元,人均收入近1.2万元,比2014年增加了8200多元。
  找准、找全扶贫对象是我省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的基础。2015年初,按照“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要求,我省在已建立低收入农户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拉网式专项排查,确保做到不错户、不漏人,确认了像叶小军这样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22万户、43万人,他们分别占全省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6%和1.3%。“不让一个家庭掉队,要让幸福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主任章文彪说,全省各地在摸清4600元以下低收入人群分布、数量、生存状况、贫困成因、帮扶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后,为这些农户建档立卡,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通过“产业帮扶一批、金融服务一批、培训就业一批、异地搬迁一批、低保兜底一批、医疗救助一批、督孝自消一批”,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让每一户“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到2015年底实现增收目标。同时通过政策兜底,去年全省农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0元,所有县(市、区)的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4600元以上。
创新扶贫模式,培育致富“酵母”
  临安市清凉峰镇马啸村地处大山深处,交通十分不便,长期以来,农产品销售困难,赚到的钱仅够维持温饱。作为杭州市的市级扶贫重点村,市里每年都要在马啸村投入大量帮扶资金,但该村总不够用。2008年,杭州市结合“电子商务之都”建设,转变扶贫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马啸村因此迎来“新生”。如今,走进马啸村,只见村头“全国淘宝村”的牌子高高矗立,不少农户家门口堆放着小山包一样的包裹,快递员正在忙着打包装箱。据介绍,这个拥有1400多个常住人口的村庄,目前共有网店55家,2014年电子商务年交易额20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超1.5万元。
  村民陈志龙由于年轻时在一次车祸中受伤,导致高位截瘫,常年只能靠轮椅生活,收入全靠慰问金,曾是当地的困难户。2011年,他利用资助的电脑开办了淘宝网店,主卖山核桃、笋干等山货,如今,他每天能接到近百单生意,年收入十几万元。自家的山货不够卖,便向其他农户收购,现在,固定给他供货的农户就有两三家,陈志龙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其他村民增收。
  近年来,我省不断创新扶贫模式,从“下山脱贫”到“山海协作”,从“就业培训”到“创业指导”,从“来料加工”到“农村电商”……因地制宜,培育致富“酵母”,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嬗变。
  武义县是全省率先实施异地搬迁脱贫的县,截至目前,全县已有5万多人通过下山圆了致富梦。该县俞源乡九龙山村坐落在海拔1041米的高山上,1995年搬迁前,全村68户189人连续8年未建过新房,人均年收入不到380元。整体搬迁后,村民们下山或当工人或成了老板,2014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5万余元,是下山前的近40倍。
  在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中,常山县运用“互联网+”思维,实施电商扶贫“百万工程”,即建成130个村级服务站、带动万户农民增收。到目前为止,该县已建成县级运营中心和40个村试点服务站,其中扶贫重点村31个,带动低收入农户1230余户。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是最根本的扶贫举措。今年以来,青田县累计为低收入群体特别是“4600元以下”群体提供烹饪、服装、石雕等职业技能免费培训2894人次,提供就业岗位2180个,优先安排“4600元以下”低收入劳动力就业680人。
  来料加工是门槛低、见效快的扶贫项目。仙居县通过实施“百个来料加工点带百村、千名来料加工者结千户”活动,将来料加工业务扩散到“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较密集的区域,重点奖励吸纳“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参与来料加工多的经纪人,让低收入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据统计,仅2015年上半年,全省发放来料加工费就超过50亿元,从业人员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来料加工在异地搬迁小区和扶贫重点村的覆盖率达90%以上。
做强特色产业,扶贫活水源源来
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扶贫开发的“核动力”。
  走进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石室村,只见四周青山环绕,郁郁葱葱,一条小溪奔流而下,溪水清澈,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着。溪水边,游客正举着相机互相拍照,还有一些游客则坐在山边树下享受美景。
  石室村位于烂柯山脚下,长期以来,村民收入很低,2013年被列入柯城区政府结对帮扶重点村。如何脱贫致富?柯城区结合石室村的资源优势,把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业作为低收入农户实现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组织有关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向农民传授乡村旅游知识。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渔味馆,石室村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据柯城区副区长贵丽青介绍,目前,石室村有30多家渔味馆,去年吸引5万多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实现了低收入农户“贫”地掘金。“农村的产业发展,为扶贫注入了源头活水。”省农办扶贫开发处负责人蒋伟峰说,坚持绿色发展,在培育当地特色产业、增加农民就业上下功夫,是扶贫开发的最佳着力点。
  在消除“4600元以下”攻坚战中,遂昌县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劳力入股企业,引导村民以“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和产业经营,享受产业发展红利。截至目前,产业项目已覆盖该县70%的贫困村,近500户贫困农户通过参与产业开发,户均增收6000元。同时,县里坚持做强养生旅游业,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气养、水养、体养、食养、药养等“五养”产品,引领农民吃上“生态饭”、“绿色饭”。
  开化县则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地扶持一批以茶叶、蚕桑、毛竹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在扶贫重点村中扶持了80个特色产业开发项目,一批贫困户依托特色产业甩掉了“4600”的帽子,开始迈上小康之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