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场家庭分工明确、发挥个人特长、拓展家庭主要人员创业创新空间的自发性“农家改革”,在缙云农村悄然兴起。
“原来自己眉毛胡子一把抓,家里其他人员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销售和效益总不够理想。家庭分工明确后,妻子分管休闲农业,10亩大棚草莓 2015年在观光采摘中供不应求,收入21万元。”缙云虎强家庭农场负责人麻虎强高兴地说,“自己分管的产业也在进行改革,从50多个品种的‘中药铺’式蔬菜产销法,改为重点突破大棚及露天双季茭白产销,面积达300多亩,单项产值有300万元。”这是缙云家庭农场“用人”改革后提升创业创新成效的一个实例。
赵一钧与妻子都被缙云县烧饼办聘请为烧饼师傅,为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他们俩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工作量作了分工,一个侧重讲烧饼,一个侧重讲敲肉羹等小吃。同时,他在全县率先开出示范店,确定由妻子当顾问,平常日营业额3000元至5000元,比未当“老师”前效益更高、收入更丰。他说,其根本原因是,家人分工得当,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发挥,“缙云烧饼”和“烧饼师傅”两种形象同时得到提升。
大洋镇木瓜坑自然村王寿林,正在茭白田里抓冬季管理,刚迈上田埂,他脸露喜色地说,家庭人员作用的发挥,关键是家长要做到三条,即先观察分析各人特长;接着尊重和征求他们意见,并为其出主意、作分工;同时鼓励壮胆创业。如今,他大儿子在温州一企业当上了管理人员,年薪超10万元;小儿子头脑灵活,在上海开店年收入有几十万元;自己在本村种高山茭白,一年收入也有好几万元。目前全家收入多,生活奔小康。
该县相关负责人说,缙云农家“用人”改革,是受全县改革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大气候影响,农村创业创新佼佼者在探索中找到的新办法。“农家改革”有利于个人在发展经济中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也有利家庭总收入“抱团”协同增收,引领农村改革深入推进,迸发出创业创新的勃勃生机。
丁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