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是传统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门县亭旁镇的杨性宫和杨性计两兄弟做了近20年的中草药收购生意,发现野生草药采集越来越困难。而随着传统养生理念回归,中草药需求量增加。面对市场供求的矛盾,两位老汉打起了种植草药的念头,经过几年的精心种植,他们取得了不错的回报。
下岗和工伤让老兄弟靠山创业
亭旁镇杨家村周围环绕着一层又一层的群山,大自然为大山中的村民慷慨地馈赠了诸多的资源,种类众多的草药就是其中一项。“一年四季都有当季的草药可以采集,自古以来,到山里采集草药出售就是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来源之一。”三门县残联的工作人员对笔者说。
由于阴雨连绵,山间道路堵塞,笔者没能抵达杨氏兄弟在山上开辟的百亩草药园地,不过,在他们的草药收购站,看到了种类众多、数量可观的草药。“我们的草药主要来自附近村民的采集,他们平时采下来晒干后,到集市时就带到我们这里售卖。”今年60岁的大哥杨性宫告诉笔者。
这家草药收购站最先由今年55岁的弟弟杨性计开办。20年前,杨性计在当地一家国营医药单位从事草药收购工作,后来单位倒闭,他也下岗了。在衣食无着的时候,他想把自己的老行当继续做下去。“因为单位倒闭,很多外地收购商就来找我买,生意就这样维持了下来。”杨性计回忆道。
几年之后,在一家工厂工作的哥哥杨性宫意外受伤,手部残疾后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从此也加入到弟弟的草药收购生意中来。兄弟齐心,草药生意愈发稳固,原先镇上10多家草药收购商都在市场行情的起起落落中倒闭,现在亭旁镇专业从事草药收购转售生意的只有杨氏兄弟这一家。
草药价格不断走高,数量却越来越少
“这是鱼腥草、蛇舌草、夜闭草……”杨性计熟练地介绍着收购站里储藏的草药。已经在草药堆里钻了几十年,他熟知数百种草药的模样和功效。“不过没有行医资格证,给人家开方子肯定是不行的。”杨性计说道。
据介绍,草药的价格一公斤从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但这是晒干后的价格。“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采草药的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他们一天收入多的话100多元,少的话几十元。随着近两年草药价格上涨,他们的收入也有所增加。”杨性计说。
随着中医和传统养生理念的回归,中草药在市场上开始走俏,不过,这对于杨氏兄弟来说,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价格上涨,对采药人和我们来说都是好事。另一方面,过度采摘也导致了野生草药数量减少。有一些草药的野生数量不到过去的五分之一。”杨性计说。
不过,在6年前市场的反应还没这么剧烈时,杨氏兄弟就想到了自己来种植草药。一开始,他们尝试了多种草药的种植,后来稳定在种植覆盆子,鲜果可以当水果卖,晒干可以当草药卖,非常灵活。价格也从一开始的几十元一公斤,到现在干果价格上涨到了150-160元/公斤。“自己种植的另一个好处是成本降低,大部分的药材只要第一年种植下去,后面就是维护的成本,等着采摘就好,草本植物会自己落子繁育。但是,不是所有的草药都可以种植的,我们也在摸索中,接下来资金充裕的话,会尝试更多的品种。”杨性宫说。
希望发展草药规模化种植
尽管种植已经有了起色,但从目前来说,收购村民采集的草药仍旧是杨氏兄弟家草药的主要来源。“种植毕竟品类有限,而且有些贵重的草药人家就是喜欢野生的。比如我之前尝试在QQ和微信上卖,只有灵芝、三叶青之类的贵重药材才有人买,但买家不要种植的,要野生的。”杨性计说。
杨性计认为草药种植也是一个富民产业,如果发展好的话可以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在采草药的都是上了年纪的村民,无论是采药还是售药都面临后继乏人。如果草药也能规模化种植,或许会吸引年轻人返乡。”杨氏兄弟感慨道。
杨氏兄弟的草药种植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对于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还面临两个困难,一是土地,二是资金。“目前,我们在当地开辟了 200亩覆盆子种植园区,在宁海桑洲镇也将开辟一个几百亩的基地,土地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杨性计说,“草药销售的特点是需要周转资金大,利润不高,但优点是稳定,而且近年来市场一直在稳步扩大。”
杨性宫说,随着中草药市场需求的扩大,他们要抓住机遇,及时开辟草药种植,同时发展规模化种植。 陈林建 李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