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我国水溶肥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规模不等的水溶肥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截至今年6月,在农业部登记的水溶肥产品数量达到6545个,同比增长20%。已登记水溶肥产能达到700万吨以上,产量310万吨。“十三五”期间,液体肥在大田作物上的发展空间巨大。在近日召开的2015年水溶肥发展研讨会上,笔者强烈地感受到大田作物将成为水溶肥的主战场。
节水农业对水溶肥需求巨大
与会代表认为,水肥一体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未来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大力推广,必将给水溶肥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说,水利部门编制的《全国现代灌溉规划》显示,到2020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将达到6.96亿亩,但到目前为止,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仅8000万亩,两者还有近6亿亩的差距。这既说明我国水溶肥推广才刚刚起步,也预示着未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杜森将水肥一体化的优势归纳为:直供根区、减少浪费、持续均匀、利于高产、肥随水走、高效吸收、省工省力等。杜森指出,当前水肥一体化技术正在从设施走向大田、从西北走向全国、从经济作物发展到粮食作物、从贵族技术发展到平民应用,大有可为。
多功能化是技术发展方向
会上,代表们认为,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水溶性肥料正在向着多营养元素、多重功能方向发展,如药肥结合功能、抗旱抗寒功能、防病减病功能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指出,规模化农业对肥料需求的实质是:“专业的产品组合+专业的技术服务”,即作物生产完全解决方案,肥料的发展方向就要复合化、高效化、功能化和低碳化。因此,功能型与营养型相结合是未来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需求,而功能型液体肥具有促根、改土与提质等功能,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沈宏表示,当前一些功能水溶肥中起作用的如多糖、多肽、海藻提取物、壳聚糖降解物等物质被称为生物刺激素,施于植物或者根部周围时,对植物自然进程起到刺激作用,能加强养分和水分吸收,增强抗性,该类产品在发达国家应用广泛。未来该类产品作为功能性液体肥的伴侣在中国的有机产品、高价位的水果和蔬菜,甚至传统大田作物上将得到广泛应用。
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教授吴礼树表示,评判一个水溶肥产品科技含量是否高,要从它的养分比例与含量、养分形态与比例、中微量元素的螯合、功能性物质的添加、增效物质的添加方面综合衡量。吴礼树提示肥料生产企业,部分中微量元素要以螯合态形式才能被作物高效吸收利用,但传统螯合剂存在缺陷,他带领团队研究的木质素、棕黄酸、腐殖酸、氨基酸、柠檬酸、草酸、酒石酸等新型螯合剂以及维生素、甲壳素等类营养物质,对作物有促进作用,是功能性液体肥的好伴侣。
在大田作物上大有作为
众所周知,受水溶肥价格偏高、水肥一体化配套不同步等因素影响,当前水溶性肥料主要用在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上,小麦、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应用面积占比较小。专家们认为,以水溶性肥料为基础的液体复合肥适用于大田粮食作物。
那么,什么样的液体肥比较适合于大田作物?代表们普遍认为,尿素硝酸铵溶液(UAN)、聚磷酸、硝酸钾或氯化钾等单质水溶性肥料,或以它们为原料混配成的基础水溶性肥料,加入螯合态中微量元素和功能性增效物质而成的液体肥,最适合大田作物。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立庆表示,美国施用液体肥料占60%,其中一半是UAN溶液,该产品不仅水溶性好,同时含有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3种形态氮,混合均匀,既可作基肥,也可作追肥,储运安全、方便,还可与除草剂、农药混合施用,非常适用于水肥一体化。
同时,顾宗勤指出,目前非常现实而又急迫的任务是如何降低水溶肥的生产成本。顾宗勤建议,水溶肥行业要充分利用化肥生产企业的现有条件,减少能耗,避免重复包装,降低运输成本,研究开发价格低廉的液体肥料包装材料,并逐步建立液体肥料包装回收体系,降低水溶肥生产成本,使农民朋友得到更多实惠。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