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畜牧兽医

临海生态养殖渐入佳境

  □本报记者 蔡希师 通讯员 金紫馨 刘晶晶
  临海市是我省的畜牧业大市,年出栏生猪约20万头。该市结合“五水共治”,树立“治旧控新、疏堵结合、生态养殖、综合治理”的发展理念,通过实施“畜禽生态养殖推进工程”建设,建立“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生态畜牧业养殖模式,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如今,全市已建成38个省(部)级畜牧生态规模养殖场(小区),建成了市级现代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农牧结合,创新模式求生态
  养猪场附近不再臭气熏天,而是花卉飘香,果树成林。这一幕发生在在临海市富越农庄。富越农庄位于临海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内几百亩果蔬生长所需肥料,全部来自农庄内养猪场——粪液、污水经过厌氧发酵和沼气处理后产生的沼渣。
  据农庄工作人员介绍,猪当天排出的猪尿和猪粪,通过生化菌迅速分解、消化,干粪经发酵后作为肥料还田,污水通过地下管道排到发酵池后,变废为宝,沼渣和有机肥用于果园施肥。
  记者从临海市畜牧兽医局了解到,该市以“畜禽饲养全过程控制”为切入点,探索建立“农牧对接”畜牧业新型生态化发展模式,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循环利用。目前,已建立河头镇“猪—沼—茶”、尤溪镇“生物发酵—零排放养殖”、“西兰花茎叶—畜禽养殖”、“多元循环”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同时,该市投入700多万元,新建107家畜禽养殖场污染处理设施,对无法治理的102家养殖场予以关停,新增畜禽排泄物生态消纳地4.2万亩。
龙头带动,产业配套强筋骨
  2012年,台州市九联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在临海正式成立,集聚了台州春法畜牧公司等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具有新型产业体系特征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集“养、贸、加”于一体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临海市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说,这样的“生猪产业联盟”把规模养殖场聚在一起,强筋壮骨,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生猪产业安全。如今,社员遍布台州9个县(市、区),社员数量从建立之初的40户增加到259户,全年饲养能繁母猪8700头,出栏商品猪13万头,实现产值2亿元、利润3000万元。
  去年,九联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与浙江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台联九巨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年产饲料5万吨,能满足全市生猪饲料供应。他们还引进生猪自动喂料系统,节省人工费用,克服饲料浪费现象,提高饲养效益。投资676万元建成市级现代化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设计年处理能力2000吨,同时可年产高质量生物肥料200吨,工业用油30吨,年创产值100万元。截至目前,共无害化处理病死猪19772头,实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科技借力,完善服务促转型
  为了进一步加快临海畜牧业的转型升级,临海市充分发挥省农科院、台州市农科院等单位的科研指导作用,聘用17名畜牧专家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开展畜牧业相关技术的研究。组织开展土猪品种选育、排泄物治理等技术攻关研究,提出了以“公司+基地+农户+直销店”的产销模式,在山区、半山区发展万户优质土猪生产,创建“临海高山土猪”品牌,并探索适应当地推广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该市还将技术推广、疫病防控、卫生监管有机融合,组建“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队,开展长期技术指导。同时,完善动物卫生监督队伍,构建“市—镇—村”三级监督网络。全市共落实1000多名村级动物疫情测报员,负责动物疫情的巡查、监测工作,切实做到疫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确诊、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