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十年磨一剑 初心从未改

浙江农民信箱10周年座谈会在杭州举行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本报讯 12月16日在杭举行的浙江农民信箱10周年座谈会上,农民信箱创始团队、推广体系、基层用户、运营商等各方代表30余人,共话使用、推广、运营农民信箱的经验和成效。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茅临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座谈会上,创始团队代表讲述了农民信箱开创之初的情况,对农业部门十年如一日管理、推广农民信箱付出的努力和取得成绩感到欣慰;来自乡镇、村的信息员分享了农民信箱在他们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便利;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农民信箱带给他们的帮助。“我与农民信箱相伴走过了10年。10年前,我们千方百计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广农民信箱,人家说‘这是干什么用的,千万别把我放进去’,每争取一个用户都要费好大的劲;10年后的今天,农民主动找我注册农民信箱,‘帮我注册一个吧’,已成为我们工作中经常听到的声音。”说起农民信箱10年来的成长,长兴县虹星桥镇农民信箱信息员林运逊用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来描述。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林运逊的发言生动地反映了农民信箱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历程。截至目前,浙江农民信箱系统已拥有279万实名注册用户,建立了农机、粮油、畜牧、宣传、人大等七个专业平台和“六月杨梅红”等28个农产品供求专场,10年累计发送信件85亿封、短信97.2亿条,日点击量超200万人次,有效地推进了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进村入户,拓展了农业信息应用领域,促进了农产品产销对接,提升了防灾抗灾预警能力,在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我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抓手。
  茅临生指出,农民信箱成功的经验,一是在于为农服务的公益性定位,没有这个,农民信箱不可能坚持10年;二是在于广泛的应用,不光是各级政府在用,农民群众、生产主体都在用,不光是农业系统在用,农口甚至其他系统也在用;三是在于它打造了一个开放性的公共平台,在政策宣传、技术推广、产品营销、应急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四是在于政企无缝合作,坚持优势互补,全员参与,不断创新,使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活跃运行的良好状态。他指出,下一步,农民信箱要坚持实名制注册运行,坚持公益性属性定位,适当引入市场化的运行管理机制,把政府公信力优势与市场化运行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继续创新,不断发展,在为农服务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