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豪勇 林雨
台州气候温润,山峦叠嶂,已有1800多年种茶历史,形成了底蕴深厚的禅茶文化、道茶文化和民俗茶文化。至今,全市有茶园18.8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5.5万亩,无性系茶园12万亩,无性系良种率达到64%。2014年全市茶叶产量4831吨、产值4.9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910吨、产值3.8亿元,名优茶产量和产值分别占全市茶叶产量和产值的60%和77%。名优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和规模化进程加快,已建成16条年加工能力2000吨以上的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并投入使用。
台州茶产业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紧缺、采茶成本上涨、生产经营分散、精深加工欠缺等问题。针对当前茶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结合国家、省、市制定的农业政策,“十三五”期间,台州要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入手,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茶叶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引进推广机采机制设备,应用多茶类制作工艺,合理利用资源;深入挖掘茶文化,以文化引导产业,提升茶产业层次。着重应从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实施标准化改造,提高茶产品品质。要继续实施茶园标准化改造,提高茶园素质和茶叶生产能力,积极探索名优茶机械采摘技术,降低人工成本,合理利用茶叶资源。要加快茶厂优化改造与茶叶连续化生产线建设,实现茶叶生产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提升茶叶品质,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加强生产、加工、采摘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技能。要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借助2016年中央茶产业提升等项目,在重点产茶县(市)配套实施标准生态茶园建设、配置茶园机械设备;在实施茶厂优化改造的同时,加快精深加工和冷藏保鲜设施设备建设以及必要的茶叶相关检测仪器配置等;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加快茶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推进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食品添加剂、茶饲料添加剂和茶日用化工品等新产品开发,促进夏秋茶的开发利用。鼓励、引导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和茶农努力增加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茶产业提升项目的开发。
2.坚持科技创新,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我省涉茶科研、教育机构多的优势,依托省茶叶科技创新平台、省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茶叶主产县、茶叶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联合开展名优茶机采、智能化加工、精深加工等设备和技术攻关研究,重点破解名优茶机械化采摘技术与配套设施、茶叶自动化流水线加工技术等。从品种、栽培、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推进茶叶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降低对自然环境、气候、劳动力的依赖,提高抵御经济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努力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农业科技项目的导向作用,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大力发展智能化茶叶加工生产线,提升茶叶质量安全、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
3.提升茶叶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作为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茶产业,对于品牌有着强烈的需求和特殊性。在保证品质和规模的基础上,要积极走出去,选定自己的个性(特色)产品,结合茶文化来宣传,充分利用现有茶博会、农博会、推介会等平台,扩大产品的影响力;要广泛应用网络营销手段,拓展品牌茶叶的网购和网络直销渠道,提高茶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加强对品牌茶叶的保护、服务、监管等工作,促进台州品牌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4.挖掘茶文化,推进茶产业深度融合。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和茶产业相辅相成、协同发展。茶叶产业作为所有农业产业中文化参与表现得最充分、最强烈的产业,茶文化对于茶产业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台州作为江南茶祖、韩日茶源,茶文化源远流长,风景名胜众多,借助于茶文化,发展茶旅游,扩展茶产业链,才能推进茶产业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打造具有台州特色的绿色生态茶叶产业。要通过举办茶艺表演、茶健康讲座,名茶园寻访,茶文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倡导“茶为国饮”的理念,将台州的茶叶产品渗透到机关、工厂、学校、商场、酒店和广大市民的家庭里,形成人人爱茶,人人喝茶,人人讲茶,人人关心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进台州茶产业健康发展。
第一作者系台州市农业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