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民李娇的母亲,偶然听了一堂“免费讲座”,从此迷上保健品,一年内花10多万元买回一大堆保健片剂、蜂王浆等东西。近日,记者接到数起类似的投诉,称老人被“高明的销售手段忽悠”,买下药酒、黄金果、蜂王浆等保健品,成了“铁粉”。业内人士指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促销正在更新升级,从讲座到聚餐,再到组团旅游,不少老年人深陷保健品消费骗局。
李娇说,她通过电脑查询发现,母亲带回来的“壮功玛咖酒”标价180元,有生产许可证,却在网上找不到相关信息。而同类产品在网上的销售价格相差10倍左右。当她质问保健品公司销售人员时,得到的回应是“质量不一样”。
一款电子表式样的“红外线生命激光表”售价4000元,李母每天24小时戴在手腕上,称“这是清理血管杂物的”。李娇说,早上起床,母亲醒来就会摸摸手腕,说“今天睡得好,一定是激光表起了作用”。李娇说,母亲对这些保健品已产生了心理依赖。
业内人士分析,从2010年起各种保健品公司风起云涌,然而,目前市场很不规范,“市场上很多所谓的‘保健品’,就是普通药物,吃了没副作用,也起不到保健作用。”而且随着媒体不断曝光,保健品的促销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升级,从讲座、聚餐到旅游,不断发展会员,以吸引更多老年人。“保健品不是药物,在宣传上,不能表述治疗作用。”这名业内人士说,消费者在购买保健品时,除了认准“蓝帽标志”外,还要看保健品的生产厂家是否通过GMP认证。此外,他提醒,保健品过量服用,不但增加胃肠负担,还会引发毒性反应,“保健品不能天天吃,最好是在身体需要特别护理的阶段服用”。
(摘自《华西都市报》 毛玉婷/文2015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