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州市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和体制优势,转方式,调结构,兴主体,育品牌,以农业“两区”建设为平台,以生态高效农业为突破口,围绕农产品有效和安全供给,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17.8亿元,增长2.1%,绝对额、增幅均居全省第三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62元,增长10.5%。其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秘诀?
抓“肥药双控” 保质量安全
台州市近年来十分重视“肥药双控”工程的实施,市、县、乡(镇)都建立了相应机构和人员,强化督查考核,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各县(市、区)财政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作为“肥药双控”专项资金,分别奖补于肥药双控、农业资源化利用、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创建等方面,并实行项目化管理。同时,健全农资监管体系,强化执法检查。对辖区内的农资经营机构,实行连锁经营,推进农资信息化建设,引导创建“放心农资示范店”,规范农资管理。对高毒高残留限用农药退市,全部下柜封存,严控高风险农药。并通过聘请“两代表一委员”和种养大户中担任农资质量安全监督员,设立举报箱和公开举报电话,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农资监督。
不仅如此,该市在推广生态循环农业过程中,强化技术支撑手段。各乡镇(街道)均建有专业化队伍,每年统一招标采购商品有机肥、配方肥,并免费发放给项目区内农户;大力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稻田养殖、果园放养、间作套种等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扶持有机肥加工厂建设,推进沼液社会化组织配送,构建起“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此外,通过强化产品抽检,加大质量安全保障。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落实检测车,免费开放乡镇农产品检测室,扶持培训检测人员,鼓励企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查。构建和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抽检不合格农产品通过媒体曝光并立案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更有力的保障。
疏拆相结合 污染零排放
“疏”就是利用村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破解农村畜禽散养户脏乱差等现象。以仙居县为例,该县先后制定《仙居县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村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仙居县2015年农村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以奖代补方案》,计划建设160个村生态养殖小区,并将“建设与治理”同步进行,实现生态养殖小区污染“零排放”。这不仅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还变废为宝有效解决了有机肥的来源问题,将“栏舍”变“花园”,极大改善村居环境,实现和美乡村。
“拆”就是开展畜禽养殖场关停、治理和达标验收工作。仙居县先后制定《仙居县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及资金补助实施办法(试行)》、《仙居县2015年畜禽养殖场治理以奖代补方案》,同时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列入治理对象的养殖场进行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治理设施建设等培训。
保险全覆盖 监管病死动物
台州市健全完善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在建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的基础上,椒江区、临海市已实现保险全覆盖。通过保险全覆盖、追加农户补贴的方式,实行政策性养殖业保险统保,将保险对象覆盖至辖区内所有生猪、能繁母猪养殖户,保费由财政全额承担。此举将无害化处理作为保险理赔的前置条件,养殖场一旦出现病死动物,保险理赔人员需随病死动物专用收集车到现场查验,养殖户、保险公司和病死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中心三方现场签字确认方可理赔,有效避免养殖户乱抛病死动物以及处理中心转运病死动物、虚报处理数量的行为,从而有效监管了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布局科学化 发展生态牧业
台州市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特点,编制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畜禽养殖生态消纳地。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制度,鼓励养殖主体利用废弃地和荒山、荒丘、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治污投入力度,利用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政策,加快建造或修复提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
加快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台州市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业主经营”的模式,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建设标准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场址选择、布局设计、生产规模、生产设施和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控制。积极引导散养密集区异地兴建生态养殖小区,实现人畜分离的目标,改善村庄生态环境。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长效机制。出台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及监管办法等相关配套规定,建成“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无害化处理体系和机制。目前,全市5个无害化处理中心已完成建设,椒江区、临海市、温岭市已开始运行,黄岩区、天台县预计在年底前正式运行。
农牧相结合 促进生态循环
种养配套,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示范区内根据种植业布局和畜牧养殖规模,通过建立“种养配套—就地消纳—有机肥加工—沼液配送中心—沼液中转池”的集成运行模式,确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初步按1亩耕地消纳5头猪排泄物的标准,落实示范区内规模养殖场全部排泄物消纳所需的农田。按照干湿分离的原则,固体粪污经堆沤发酵后,通过初步加工处理制成生物有机肥,沼液、沼渣通过“三沼”综合服务机构在示范区内配送,用于种植业中,实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对接主体,解决废弃茎叶污染问题。面对植物废弃茎叶造成的污染,示范区内按照“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理念,探索形成了“青饲料—畜禽喂养—有机肥;植物废弃茎叶—烘干饲料—畜禽喂养—有机肥;植物废弃茎叶—微生物发酵饲料—畜禽喂养—有机肥”等多种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同时,大力推进小、中、大三级循环建设。一是主体小循环。引导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牧场建设。按照农林牧渔配套、生态的要求,落实排泄物生态消纳地,实现主体内部循环利用。二是园区中循环。巩固畜牧业在生态功能中的主导地位,把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农业“两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布局要求,测算出有机肥料应用量及当地实际供给能力,合理安排相应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现园区内中循环。三是县域大循环。开展沼液配送服务,对生态消纳地配套不足或季节性过剩的沼液实行专业配送、异地消纳,例如在田间地头设置沼气储存桶,用于沼气的临时存放,便于农户直接使用。通过政府一定补助、种养殖场户适当负担、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培育沼液配送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实现县域大循环。
服务做到位 沼气使用安全
台州市对废旧沼气池进行进场摸底调查,了解废弃沼气池是否可以顺利拆除,对于所在位置是否能够进场情况进行拍照取样,初步估算出各个区域的具体进场情况,并根据进场情况落实沼气池拆除预算和招标工作,安排相应人力或者机器进行拆除。各县(市、区)农业局组织相关业务科室进镇进村进行沼气安全使用宣传,发放沼气安全生产宣传册。加强对沼气池和沼气输送管道的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不合格的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在沼气池周边设置严禁烟火警示牌,及时更换老旧输送皮管,并开展安全使用业务培训,规范沼气设备安全使用。
台州农业概况
台州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一直居浙江第三位。近年来,该市粮食生产连年刷新纪录,尤其是实施粮经轮作、推动早稻发展的做法走在全省前列,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肯定。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居全省前列,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01万亩、产量194万吨,其中沿海西兰花产业带是全国最大的西兰花出口生产基地,黄岩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西兰花、西瓜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该市是著名的果品基地,全市水果面积121万亩、产量95万吨、产值44.6亿元,均居全省第一,杨梅、枇杷、大棚葡萄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柑橘产值居全省第一,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二,黄岩蜜橘、临海无核蜜橘、仙居杨梅、玉环文旦、温岭高橙、路桥枇杷等果品久负盛名,猕猴桃、蓝莓、火龙果等高效新奇水果快速兴起。以“五水共治”为契机,该市加快实施畜牧业生态化、标准化改造,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9个县(市、区)全部完成生态畜牧业规划制定工作,共规划建设镇级生态畜牧小区12家、村级集中养殖点15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