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我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取得重大突破

省级畜禽协议保种签下第一单

  □本报记者 陈小平
  本报讯 在10月27日举行的全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种畜禽管理工作会议上,省农业厅与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浙江合兴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千岛湖蜂业科技有限公司千岛湖蜂场等7家单位正式签署了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协议。这是今年7月我省实施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协议保种制度以来签署的第一批保种协议,标志着我省对重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此前,这7家单位刚由新成立的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为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
  浙江是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共有56个畜禽品种和类群,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原产我省的地方品种有33个。我省的长毛兔、蜂、绍兴鸭等畜禽的种质水平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湖羊、长毛兔、种蜂王等优质种质资源畅销全国。
  近年来,为促进畜禽种质资源保护,我省先后将33个地方畜禽品种纳入省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现了省级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全覆盖。其中,13个畜禽遗传资源品种还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目前,全省已拥有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13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与其他省份不同,我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基本由民营企业承担,这些保种主体在充分发挥市场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难监管、不稳定等状况。协议保种制度的建立,突出了保种的属地责任,强调了“一个都不能落”的保种目标,明确了具体操作方法和财政保障机制,有效弥补了以民营企业为主保种存在的不足,这是我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工作的重大突破,也是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制度的创新之举。根据省农业厅与各保种主体签订的协议,在未来5年内,各保种主体将根据保护品种的不同和保种任务完成情况,每年获得10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省财政专项保种经费。“通过协议的形式,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障,克服过去存在的不稳定、不确定等因素,体现了政府在地方畜禽品种保护工作中的托底作用,有利于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走上一条稳定、规范的轨道。”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