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一村一品:浙江农民的聚宝盆

  □本报记者 蔡希师
  龙泉市兰巨乡官浦垟村发挥地理优势,利用肥沃的土壤种植金观音,每亩茶园产值超过1万元;奉化市溪口镇三十六湾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花卉盆景,全村花木年收入超过200万元;临海市梅岘村以梅尖山柑橘基地为主体,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柑橘,如今,该村柑橘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产量2000多吨,年销售额达550多万元……据省农业厅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一村一品专业村435个,主导产品(产业)收入279.7亿元,其中174个专业村还与龙头企业实现有效对接。“一村一品”正在成为我省农民的“聚宝盆”。
产业融合:“一村一品”新抓手
  因水而名的开化县何田乡淇源头村,是开化清水鱼的传统养殖区,以清水鱼古法养殖而远近闻名。据村党支部书记汪东女介绍,全村现有流水养鱼坑塘36个,年产清水鱼1万公斤,产值36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增收的大部分来自村民开办的农家乐。”近几年来,淇源头的清水鱼名声大噪,慕名而来的游客日渐增多,村民便依托清水鱼这一当地特色农产品,纷纷办起农家乐,带动了餐饮、民宿经济的发展。
  在依靠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一村一品”的同时,我省一些地方还另辟蹊径,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特色建筑、传统文化等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提高经济效益。
  宁海县桥头胡街道双林村依托当地三麓潭、慈云庵、水上乐园等景区,建起一幢幢临溪别墅,开发乡村旅游产业。记者在那里看到,洁净的街道上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在交谈中,记者得知,这些游客,近的来自宁波,远的来自温州,还有的来自上海等地。作为宁海县开办农家乐最早的村庄之一,双林村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今年的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0万元。
  我省各地将农旅结合作为拓展“一村一品”的新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与科普、婚庆、文化、保健、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农业富农增收的潜力。据统计,2014年,全省休闲农业实现产值160.4亿元,同比增长11.3%,促进农民增收近40亿元。
品牌创建:“一村一品”新方向
  以创建品牌为载体,着力提升“一村一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我省“一村一品”发展的新方向。
  浙江百兴食品有限公司的食用菌栽培基地地处庆元县洋背村。虽然栽培香菇有着悠久的历史,但2002年前,几乎家家户户栽培香菇的洋背村由于没有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经济效益也不高。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2002年庆元香菇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县里出台了香菇标准化生产、香菇生产和加工监管、质量可追溯等举措,打造“庆元香菇”品牌。2014年,“庆元香菇”成为全国首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香菇公共品牌。在“庆元香菇”品牌的推动下,洋背村的香菇生产发生了明显变化,菌棒工厂生产出菌棒,交给农户管理出菇,实现了生产的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散户逐渐淡出。洋背村的成功,折射出区域品牌建设对“一村一品”发展的积极影响。
  “庆元香菇”的品牌建设,是全省提升“一村一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缩影。在三门、余姚、常山、安吉等地,随着青蟹、榨菜、胡柚、白茶等“一村一品”的不断发展,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区域品牌建设,成功地培育了“三门青蟹”、“余姚榨菜”、“常山胡柚”、“安吉白茶”等闻名国内外的区域品牌,为当地农户带来了丰厚的品牌效益。如今,各地以农产品品牌为纽带,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统一标准,提高标准化、区域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通过品牌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品牌产品的价值实现。
电商铺路:“一村一品”新战略
  为提升“一村一品”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我省以农产品电商为引擎,全面推进农业电商换市战略。各地以淘宝地方特色馆、赶街县级运营中心、农民信箱等为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位于浙西北大山里的临安市昌化镇白牛村,去年建起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一幅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橘黄色图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白牛村电商分布图”。村里现在有56户网店经营户,占农户总数的十分之一,去年农产品网销额2亿多元。
  目前,临安市已建成农产品电商网店1100余家、农产品电商规模企业38家,并培育了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特色村。当地的“金果果”——山核桃干籽也因为电商市场的红火而水涨船高。去年的“双十一”前后,每公斤山核桃干籽收购价格达60多元,同比提高25%左右,仅此一项,至少让当地农户增收1亿元。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省共有62个“淘宝村”、6个“淘宝镇”入围“2014中国淘宝村名单”。62个“淘宝村”共开设网店10478家,从事电商及相关行业的达41129人,占这些村人口总数的42.7%,2014年的销售额达100多亿元。电商换市的成功,为我省“一村一品”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