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专题

NO.10经济林山稻间作经营模式

  •   模式介绍
      省林科院科技人员自2010年起,从油茶幼林套种入手,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2012年,科技人员在完成油茶幼林套种山稻的基础上,通过山稻品种栽培对比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本地区推广的“百灵谷1号”(自命名)山稻品种,2013年推广种植1000余亩,并在极端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经受住了考验,生长良好,发育正常。该技术目前由武义浙江百灵谷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实施,2012-2013年,公司分别在武义县桃溪镇东垄村、桃溪镇大路山村、熟溪街道南湖村共500亩新造油茶林基地内进行油茶山稻林粮间作,收获山稻米1万余公斤,稻种6000公斤,产值100万元。
      该栽培模式同样适宜在新建香榧林基地使用。2015年5月,科技人员在嵊州一片海拔700米、面积300亩的香榧林里,建立了全国首个香榧林套种山稻试验基地。
    技术要点
      1.利用油茶幼林梯型水平带,冬、春季顺水平带方向整理林地,要求带内全垦,带面平整,无杂草,内侧挖竹节沟。
      2.结合整地,一次性施足底肥。施腐熟的农家肥每亩1000公斤,油茶籽粕150-250公斤。一层土、一层肥,覆土后直播种子。以后,通过秸秆还地,不需要施农家肥。
      3.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穴播山稻种子。山稻播种量为每亩3-4公斤,株行距25×30厘米,每穴播5-8粒左右。播种穴离油茶植株四周50厘米以上(南北向为行,以利透光、通风)。
      4.人工除草掌握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整地施肥后即时下种,保证良好的发芽与成苗,加强山稻早期生长培育,实现山稻郁闭,抑制杂草滋生。
      5.人工收获稻穗后进行脱粒,用刀劈倒稻秆返地。
      6.山稻品种轮作。
    推广成效
      2015年,我省油茶总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同时,近年来我省实施“香榧南扩”工程,新发展地区的香榧基地规模已超过了主产区新发展的规模。香榧现有栽培面积70万亩,投产超14万亩。随着油茶、香榧等大宗经济林产业的迅猛发展,相关的生态高效栽培技术却没有很好的配套,造成山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增加、除草剂大量使用等影响生态的问题。同时,由于油茶和香榧木本油料林的前期种植和管理投入成本大、经济效益产出迟(需5-8年,甚至更长),使部分油茶和香榧种植户陷入难以维系的困境,迫切需要解决油茶和香榧幼林套种的技术难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林业增效。
      绍兴是我省的香榧主产区,其中,诸暨有香榧栽培面积13.5万亩,嵊州12万亩,柯桥、新昌也有大面积栽种。“除去树冠较大的香榧林外,全市约六分之一的香榧林可以种植山稻,这样至少有5万亩,以亩产200公斤计算,产量相当可观。”嵊州市林技推广中心主任褚开江认为,如果山稻试种成功,对榧农来说是个福音。而除香榧林外,绍兴还有很多山林,同样可以种植,“对发展粮食生产也意义重大。”
    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供稿
    武义山稻收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