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介绍
雷竹是我国出笋最早的优良笋用竹种,主要分布在浙江的西北丘陵平原地带。我省现有雷竹面积100多万亩,其中临安30万亩、德清10万亩、余杭7万亩、富阳5万亩、奉化4万亩。
临安是江南最大的雷竹园。1989年,临安雷竹早出覆盖栽培技术试验成功,1991年开始推广,之后,每年覆盖栽培面积在5万-6万亩。2013年,全市雷笋产量15.9万吨,产值7.6亿元,其中雷竹早出覆盖面积5.2万亩,雷竹笋产量6.9万吨,产值5.8亿元。
临安市板桥镇珠坞村的鲍子潮,是该市最早开展竹林早出覆盖试验的人。他有0.41亩雷竹林,1989年早出覆盖产笋成功,1991年,他这块竹林亩产竹笋3800多公斤,亩产值1.759万元,投入产出比1:8.5。目前,这片竹林依然茂盛。
也是在临安,该市太湖源镇横徐村雷竹高产示范户邵观夫的一块竹林,已连续采用早出覆盖技术13年。其中1.1亩雷竹林,2012年产竹笋2400公斤,产值6.15万元。2013年覆盖的3.8亩雷竹林,平均亩产值3.1万元;2014年覆盖6.7亩,平均亩产值达到4.26万元。
覆盖培育模式同样适用于老竹林改造。如临安市太湖源镇横徐村张志明,1989年开始种植雷竹,1995年起采用覆盖技术。这项技术连续应用多年后,因过量施用化肥,竹林出现退化。经改造修复,2010年他再次采用覆盖技术,2012年,其中8亩雷竹收入达到38万元。
技术要点
1.栽种技术
林地选择:宜选择坡度15度以下、光照充足、交通方便、靠近水源的丘陵缓坡地。要求土壤为沙质壤土或红、黄壤土,pH值4.5-7.0,土层深50厘米以上,疏松透气,排水良好。
竹林选择:应选择出笋早、产量高、不开花的优良栽培类型,如细叶乌头雷竹、弯竿雷竹。母竹生长健壮,1-2年生,无病虫害。
林地整理:全垦深翻整地30-40厘米,平地开深沟排水。
栽种方法:选择在梅季5月下旬-6月上旬、秋季10月-11月雨季时种植,每亩种竹80-100株。栽植时,鞭土密接,适当浅栽,下紧上松,浇水保湿,打桩固定。
2.覆盖技术
母竹留养,结构调控。每年每亩留养胸径3-4厘米粗新竹300株,分布均匀。控制密度为每亩1000株左右,1至4度竹的结构比例为3∶3∶3∶1。钩梢留枝12档。
病虫害防治。采用杀虫灯、竹腔注射等综合技术防治病虫害,合理安全使用农药。
合理施肥。覆盖高产竹林一年施肥4次,5-6月每亩施生物有机肥120公斤,7-8月根据竹林生长加施尿素40公斤,9-10月再施生物有机肥120公斤,加施复合肥25公斤。11月覆盖时再施生物有机肥80公斤,不覆盖丰产竹林,施肥量减半施用。
土壤改良。每亩施生石灰200公斤,调整pH植,连续覆盖两年,加一次客土,客土厚6-10厘米。
水分调控。在8-9月竹林干旱时,应多次浇水,每亩一次浇水10吨左右。雨季,开深沟排水。覆盖前,每亩浇水20吨左右,视天气降水情况增减,以浇透为宜,再覆盖。
覆盖增温。选择成林高产竹园进行覆盖,采用竹叶、谷壳、稻草、麦壳、杂草等有机物作为覆盖增温材料,覆盖时间选择在冬季11月中旬-12月上旬,覆盖厚度20-25厘米。覆盖时,竹园中心部位薄,四周可稍厚。采用双层覆盖法,下层用稻草或竹叶、麦壳、鸡粪、杂草等,厚15厘米,上层用谷壳,厚10厘米,地表温度控制在20℃左右。笋期结束后,及时清除覆盖物。
轮作休息。采用“四年二覆盖”模式,即4年中连续高效覆盖2年,然后自然经营2年,促进竹林复壮与可持续生态化经营。
竹林保护。除了保护周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野兽为害以外,还要预防自然灾害,如低温霜冻、大雪冰冻、暴雨洪水、高温干旱等,加强竹林保护,促进竹林可持续经营。
推广成效
由于雷竹出笋早、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特别是采用早出高效覆盖栽培技术,竹笋亩产值一般在2万元以上,最高可达5万元以上,可使经济效益提高10倍。近几年来,江西、福建、安徽、江苏、湖北、四川等地,都积极引种雷竹,建立笋用林基地。